“仡乡燃星火,青耘何家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近日踏着晨露走进何家村非遗文化街区的蜡染体验馆,开启了一场浸润着蓝靛芬芳的非遗探秘之旅。推开雕花木门,实践队员们立即被满墙悬挂的蜡染作品所震撼:从三尺见方的《百鸟朝凤》屏风到盈尺小巧的《蝴蝶妈妈》香囊,从素净雅致的床幔到斑斓绚丽的头巾,每一件展品都以深浅不一的靛蓝为底,勾勒出鱼纹、水波纹、太阳纹等仡佬族传统图腾,蓝白交织间透着古朴而灵动的韵律。
在非遗传承人杨秀英老师的引导下,队员们围坐在古法染缸旁,指尖轻抚过浸透岁月痕迹的铜蜡刀。当杨老师示范如何以"骨法用笔"的腕力在土布上绘制流畅曲线时,队员们屏息凝神,看着融化的蜂蜡在刀尖流淌成精巧的螺旋纹,仿佛触摸到了苗族先民在火塘边传承千年的温度。随后,大家亲手体验了"点蜡-浸染-脱蜡-漂洗"的全流程:有人因蜡刀倾斜导致图案晕染而懊恼,有人为靛蓝在布匹上渐次绽放的"青花瓷"效果而惊叹,更有队员创新地将现代几何图案与传统纹样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新仡佬风"作品。
暮色四合时,当队员们将晾晒好的蜡染方巾系在腰间,在体验馆的木质回廊上翩翩起舞,靛蓝的衣袂与夕阳的余晖交相辉映。此刻大家深刻领悟到,这些承载着民族密码的纹样不仅是审美表达,更是仡佬族"以纹记史"的文化基因库。正如杨老师所说:"每一笔蜡线都是祖先的叮咛,每一抹靛蓝都是大地的馈赠。"这场指尖上的文化对话,让青年学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对非遗传承的青春注解,更坚定了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