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刀笔生花,印刻千年——湘大学子探秘桃花坞木版年画

    2025-07-22    阅读:
    来源:湘潭大学艺术学院24级视觉传达设计二班 赴苏州甪直古镇暑期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 李璐彤 杨子骞 张文齐 侯淄茼)7月8日,湘潭大学艺术学院24级视觉传达设计二班赴苏州甪直古镇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开展了一场传承传统技艺、感悟民俗魅力的参观学习活动,近距离感受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

  进入到桃花坞研究所,在老师的讲解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苏州桃花坞年画兴于明代,鼎盛时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是江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从驱邪纳福的门神、财神,到描绘农事、戏曲的生活场景,再到寄托家国情怀的时事题材,一张张年画如同打开的历史画册,让实践团成员读懂了江南百姓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寄托。

  (图为研究所老师讲解年画)

  从木版的选材、雕刻,到颜料的调配、拓印,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巧思与坚守。实践团成员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观察陈列的年画作品,无论是描绘生产生活的《荡湖船》,还是寓意吉祥的《河蚌戏珠》,色彩明快的画面与生动鲜活的形象都让大家赞叹不已。

  在互动体验环节,实践团成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了取墨、刷色、对版、拓印、等一系列的年画制作操作,亲手触摸木版的纹理,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

  (图为研究所老师年画制作示范)

  亲手完成拓印,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次操作,更是与历史的一次对话。每一道清晰的线条背后,是匠人无数次的刻磨;每一幅鲜艳的年画,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期盼。纸上印出的不只是图案,更是沉甸甸的匠心与文化的温度。“一张年画看似简单,却需要经过许多工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实践团成员张文齐感慨道。“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流动的美与艺术。”实践团队长李璐彤在总结中说,“我们不仅要‘看见’年画,更要让年画‘被看见’。”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尝试拓印年画)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实践团成员懂得:非遗的传承,从来不只是匠人的坚守,更是每一代人用热爱与创新续写的故事。而属于桃花坞年画的新篇章,正等待着更多青春力量去描绘。

  (图为实践团部分成员作品展示)

  墨香渐淡,刻痕犹新。桃花坞的年画,一刀一刻印下千年祈愿,一色一彩晕染江南风韵。此行,湘潭大学三下乡实践团以手触心,亲历非遗的温度。带走的不仅是技艺初体验,更是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刀笔生花处,青春正为传统续写新的年轮。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直观了解了桃花坞年画的艺术价值,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与传承热情。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