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浸润童心: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在宁夏开展“染印刻创”文化之旅
当靛蓝染布在童稚的手中绽放出独特花纹,当古老的甲骨文在彩泥塑形中焕发新生,一场跨越千里的非遗文化浸润之旅在宁夏红寺堡新庄集乡生动铺展。7月22日上午,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以“传承非遗技艺,赓续匠心情怀”为主题,为当地夏令营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染-印-刻-创”四艺联动非遗体验活动。
“四艺”工坊:指尖触碰千年智慧
活动打破单一技艺展示的局限,精心构建了蓝染、植物拓印、创意甲骨文与创意手工四大体验工坊。在蓝染区,孩子们戴上手套,小手仔细扎结白布,浸入靛蓝染缸,感受传统染色的神奇魔力;植物拓印区里,清脆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用拓印锤将采集的植物叶脉色彩永久定格在方巾上;创意甲骨文区,彩泥在孩子们手中揉捏塑形,古老的文字符号化身为生动立体的艺术表达;综合创意手工坊则成为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天地,孩子们将前几项体验的成果融合再创造,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
沉浸体验:从技艺到情感的深度链接
“不只是学会一项技术,更希望孩子们能触摸到文化背后的温度与智慧,”活动总负责人朱一辰介绍。活动设计强调“沉浸式”与“亲手做”,通过轮换体验,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锻炼了精细动作能力、观察力与创造力,更在“染-印-刻-创”的完整链条中,深刻体悟到中华传统工艺的精妙与匠心传承的不易。从扎染时对图案形成的期待,到拓印成功后的雀跃,再到用甲骨文“书写”自己名字的兴奋,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播撒种子:让非遗照亮童年
本次活动是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践行“非遗进童年”教育理念的创新实践。支教团成员曹佳颖在带领蓝染活动后感慨:“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专注,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希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儿童的暑期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珍视民族智慧的种子。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染布、拓印方巾、彩泥甲骨文等作品,成为这个夏日最珍贵的非遗记忆。
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以青春之力搭建文化桥梁,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宁夏乡村孩童的指尖焕发新生,书写着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生动篇章。(通讯员熊甜甜)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