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江濯水古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中,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匠心濯水,黔行筑梦”实践团(中华文化传承团)继首日与当地政府顺利对接后,于7月9日深入开展了文化调研与学习。这一天,成员们通过探访非遗馆、对话传承人,沉浸式感受了黔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午,团队齐聚濯水古镇渝东南非遗馆,开启文化寻访之旅。馆内珍藏着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了解黔江文脉的重要窗口。在讲解老师带领下,成员们首先熟悉了展馆布局,随后逐一深入文化生态保护区介绍、非遗项目展示区和非遗手艺体验区。

(湘西土家族特色卡普机 通讯员卢荟荟 供图)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家领略了黔江独特的民族村落风貌、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现状。讲解老师不仅介绍了保护区的设立背景和举措,更强调了守护这片文化土壤对传承的深远意义。
(实践团成员认真听取负责人讲解 通讯员程静怡 供图)
走进非遗项目展示区,西南卡普、酉阳古歌、秀山民歌、南溪号子等珍贵项目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穿行馆内,文化传承的复杂与多元扑面而来,不同元素交织,才织就了如此斑斓的黔江图景。这些非遗不仅是土家族、苗族独特魅力的展现,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老师细致讲解了每个项目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和传承现状。非遗手艺体验区则让文化触手可及。石鸡坨土陶技艺展区里,讲解员告诉大家,正因为窑火温度难以精准控制,每一件陶器都是孤品,成就了传统手工的“不完美之美”。一旁的棕编技艺,则让大家感受到这门千年手工艺的精巧与温度。
此行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复杂与多元,认识到不同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才织就了如此绚烂多彩的文化图景

(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通讯员程静怡 供图)离开非遗馆,实践团来到濯水镇公共文化中心。这里不仅有原汁原味的濯水古戏表演,成员们更有幸与市级非遗“后河古戏”传承人龚继明老师面对面交流。
作为濯水古镇的特色戏曲,“后河古戏”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记忆。新编剧目《天理良心濯水人》,正是传承人用戏曲形式,鲜活演绎古镇代代相传的诚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