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乌蒙山里藏着民族团结一家亲

    2025-07-23    阅读:
    来源: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榴籽·同心筑梦团”

                                           乌蒙山里藏着民族团结一家亲

    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2025年7月20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石榴籽·同心筑梦团”实践队。怀揣着学习与感悟的初心,奔赴毕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探寻民族团结的密码。

                                           (摄:杨雨洁,内容为实践队员到达曙光村)

    威宁板底,彝风浓郁。实践队员们一踏入曙光村,便被村民们的热情好客所包围。在深入的走访交流中,一幅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认同的画卷——彝族服饰,徐徐展开。这不仅是蔽体御寒之物,更是穿在身上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史书、身份的标志和民族精神共绘的象征。

   山川为底,生命为彩:共绘家园画卷服饰的青、黑、蓝基调,沉稳如脚下我们共同依偎的大地、巍峨的中华山川乌蒙。绚烂生命烈焰——红、黄、白三色刺绣。闪亮银饰在厚重底色上交相辉映,迸发出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蓬勃生命力。

   头戴峰峦,银光烁烁:共筑精神家园独特的“俄发”头帕,层叠如山,不仅象征着彝家儿女对故土的深情,更似守护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屏障。额前银泡带“俄发勒”、垂落的银穗链,耳畔的珊瑚珠或银耳环,在庄重华贵间闪烁着中华文化宝库的璀璨光芒,是各民族智慧与审美的共同文化结晶。

   火纹跃动,披风御寒:共传文明薪火!右衽大襟衣上跃动的火焰纹、羊角纹、蕨草纹,如同中华古老文明的密码,承载着古先民的智慧,也融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底蕴。御寒避雨的“察尔瓦”披毡,不仅在风中摇曳生姿,更像一件守护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御风霜的温暖外袍。

    裙裾脉动,围腰寄愿:百褶长裙上精美线条,如中华大地血脉般延伸的红色条纹带,在中华沃土上奔流不息的象征。而核心的刺绣围腰,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瑰宝。红黄丝线绣满的螺旋纹、太阳纹,寄托着对家园和谐、民族兴旺的共同祝福。

     缀饰的银币,如同镶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版图上的明珠,寓意着对民族共同体的美好护佑。这一针一线绣出的,是连接彝族文化纽带,更是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最深情的回家感。
                                                 (摄:杨雨洁,内容为实践队员和村民合照)

   不知是谁先哼起了熟悉的旋律,人群如潮水般聚拢,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一个清亮的声音领唱:“阿西里西——”,众人齐声应和:“阿西里西!”(彝语“咱们一起来跳舞”)。随着这声召唤,这声呼唤如同无形的吸引力,瞬间将人群聚拢。

   不分男女老少,大家自然而然地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心贴着心。千百个声音汇成一个回应:“阿西里西!”数百人的队伍如游龙般流动起来,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如一条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盘旋。他们默契切换队形,手臂交错成“龙门”,灵巧地穿梭其间。恰似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绽放的团结之花,一场传承千年的集体欢歌在此刻复活。

    在威宁这片热土上,《阿西里西》早已超越单纯的娱乐。板底乡的老艺人口耳相传:“不会跳‘阿西里西’的彝人,就像“不会啼鸣的山鸡”。这句谚语道出了阿西里西舞蹈份量,不仅道出了它在彝族的核心地位,更在新时代抒写传统与创新融合,彰显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从此它不仅仅联结起分散的彝族村寨,更如同一条无形的彩虹桥,将彝族同胞的心与全国各族人民紧紧相连。

                                                      (摄:杨兴,内容为实践队员学习阿西里西舞蹈)


                                                           (摄:杨兴,内容为实践团和村民们一起跳阿西里西)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