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深山的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一场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发起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近日,该校“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再次来到香山村的油茶树基地,开展宣传调研活动。这片曾经贫困落后的土地,如今正因陕西工大的持续帮扶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香山村的改变始于2018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这个小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年来,学校以“党委统领、学科赋能、人才扎根”的三级联动模式,为香山村量身定制了一套乡村振兴方案。从最初的贫困山村到如今的示范村,香山村的蜕变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香山村的油茶林中,实践团的同学们身着印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字样的文化衫,与村民们一起探讨油茶树的种植技术。这一幕不仅展示了学校与村民的紧密联系,更是七年帮扶历程的缩影。学校通过“党委-驻村队-院系”三级帮扶机制,将高校的资源与乡村的需求紧密结合,为香山村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帮扶工作,从顶层设计入手,将香山村的帮扶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七年来,学校建立了“季度专题研判”和“年度攻坚清单”制度,确保帮扶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12份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相继出台,香山村也被确立为“乡村振兴产学研基地”,实现了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
陕西工大驻村工作队始终坚守在香山村,接力棒从未中断。从首任书记刘智鑫到现任王国柱,三批队员扎根山村,每月撰写一份《产业进展报告》,记录着村庄的点滴变化。2025年,学校新推行的“科技特派员轮岗制”,让专业技术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田间地头,为村庄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在香山村村委会的墙上,一组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七年的帮扶成果。教育赋能方面,23名香山学子享受学费全免政策走进大学校园,158名村民获得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500多人次参加了油茶管护技术培训,提升了自身技能。经济方面,村民年均收入从2018年的2600元增长到2025年的8500元,油茶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到500亩规模,成为村民的“致富林”。生态效益方面,油茶林年固碳量达120吨,200亩复耕的撂荒地获评“水土保持示范园”,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返乡创业的村民王选安对高校的帮扶感触颇深。他创办的香炉情农业开发公司,在陕工职大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了“油茶菌牛”循环系统,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0%。2025年,公司采用“根系保湿栽植法”,使新栽茶苗成活率达到95%,为千亩油茶扩种计划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深度贫困村到三产融合示范村,香山村的蜕变背后,是陕工职大制度化的帮扶网络、实打实的成果追踪和不断优化的动态策略。如今,2025级学生接过科技助农的接力棒,继续在秦巴深山中书写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