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青山间的振兴协奏:油茶林与高校帮扶的双向奔赴

    2025-07-23    阅读:
    来源:陕工大暑期社会实践团
近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学院“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实践团走进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在500亩油茶林中,探寻生态产业与高校智慧碰撞出的乡村振兴火花。
 
深山里的“黄金林”:稀缺油茶的逆袭之路
 
香山村藏着一个“生态密码”——这里是全国仅有的三处规模化油茶种植地之一,与福建龙岩、江西赣州的油茶产区遥相呼应。秦巴山区特有的弱酸性土壤,搭配温润的山地气候,为油茶树营造了绝佳的生长环境。经过30年的技术攻坚,当地突破了油茶“难存活、挂果少”的种植瓶颈,昔日零星分布的油茶树,如今连成了郁郁葱葱的产业林。
 
实践团成员穿行在油茶林间,饱满的茶果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枝条。“这可不是普通的果树,是咱村民的‘钱袋子’。”基地负责人王选安抚摸着油茶树,向学子们细数油茶的“传奇履历”:抗战时期,百姓用茶油为伤员处理伤口,被周恩来总理赞为“救命油”;江西民间嫁女,嫁妆里必有20斤茶油,因其能滋养母婴,得名“月子油”。而茶油烟点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超90%的特质,更让它成了食用油市场的“新贵”。实践团成员们举着手机拍摄,镜头里的油茶林,既是生态画卷,也是致富希望。
 
校地共绘振兴图:高校智慧扎根山间
 
香山村油茶产业的崛起,离不开陕工大商贸学院的“全链条帮扶”。学校搭建的“党委统筹+驻村团队+院系联动”三级机制,像一条纽带,把高校的科研资源、人才优势源源不断输送到深山。
 
十余年来,帮扶从未“断档”:学校坚持“季度碰头分析、年度攻坚清单”制度,从产业规划到技术落地层层把关;驻村工作队换了一任又一任,从首任书记刘智鑫到现任王国柱,队员们每月都会写下《油茶产业成长记》,详细记录挂果率、病虫害防治等细节;2025年新实行的“科技特派员轮值制”,更是让农业技术专家定期驻点,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施肥,把实验室“搬”到了油茶树下。
 
教育帮扶同样暖心:学校为香山村学生减免学费,圆了深山学子的大学梦;给村民开的“技能小课堂”更受欢迎,从油茶管护技巧到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学本事、长本领。
 
返乡人带富乡邻:科技激活乡土潜力
 
在陕工大技术团队的支持下,村民王选安回村创办了香炉情农业开发公司,琢磨出“油茶+食用菌+黄牛”的循环种养模式,让土地“一田三收”,利用率提高了四成。今年新试的“根系保湿法”,让新栽茶苗成活率飙到95%,为千亩油茶扩种计划打下了底气。
 
“高校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是让村子换了种活法。”王选安望着漫山油茶林,语气里满是感慨。他的公司不仅自己赚钱,还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入股,成了村里“创业带富”的样板。
 
续写绿色新篇:青春力量接棒前行
 
从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到如今的三产融合示范村,香山村的蜕变,藏着陕工大“制度化帮扶、精准化施策”的智慧。2025级的学子们接过了学长学姐的接力棒,这支“走了还会再来”的智囊团,正带着新想法走进油茶林——有的研究茶油深加工,有的策划电商销售方案,让“香山油茶”的招牌越擦越亮。
 
未来,陕工大商贸学院还将和香山村深化合作,探索更多“生态+科技+教育”的帮扶模式。而这片油茶林,也将在高校智慧的滋养下,继续在秦巴山区的青山间,书写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新故事。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