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深山里的产业困局:交通壁垒下的香山之问

    2025-07-23    阅读:
    来源:陕工大暑期社会实践团
七月的秦巴山区,绿意漫过起伏的山脊,却掩不住香山村眉宇间的愁绪。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这片山乡,在养蜂人的蜂箱旁、养牛户的栅栏边、油茶地的田埂上,反复听见同一个关键词——“路”。
 
香山村的晨雾里,藏着不少“宝贝”。养蜂户的木桶摆在半山腰,蜜蜂穿梭于野花丛中,酿出的蜂蜜带着草木清香;养牛户的牛群在林间啃食天然牧草,肉质紧实鲜嫩;500亩油茶林里,饱满的果实正积蓄着养分,等待秋收时节的转化。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物产,是村民们一年的期盼。
 
“不是没试过往外运,光运费就吃掉一半利润。”一位养蜂人掀开蜂箱盖,金黄的蜜脾在阳光下泛着光,语气里满是无奈。从香山村到最近的县城,蜿蜒的山路要走两三个小时,遇上雨天,泥泞的路面更是让货车寸步难行。蜂蜜怕颠簸,鲜牛肉怕变质,油茶果需及时加工,交通的滞后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优质物产与广阔市场隔离开来。
 
实践团成员们沿着山路步行调研,发现村里的主干道虽已硬化,但通往各产业点的支线仍多为土路,狭窄陡峭。“养牛场在山坳里,收牛的车开不进来,只能靠人力把牛赶到村口,一头牛要花两个壮汉半天功夫。”一位养牛户指着远处的山坡说。
 
交通的不便,还带来了连锁反应。外地客商嫌运输成本高,压价收购成了常态;村民想扩大养殖、种植规模,又怕“产得多、烂得多”;年轻人不愿回乡,觉得“守着好东西也发不了财”。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们在笔记本上写下:“香山村的困局,表面是路的问题,实则是产业发展与外部市场的连接断裂。”
 
夕阳西下,蜂箱的嗡鸣渐轻,牛群归栏的铃铛声在山谷回荡。实践团的师生们站在山梁上,望着被暮色笼罩的村庄,心里渐渐清晰:要让香山的物产走出大山,不仅要修通物理上的路,更要架起产业与市场的“连心桥”。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