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里的增收梦:大山蜂蜜的“出山”难题
香山村的山腰上,一排排木质蜂箱错落有致,箱体上的裂痕里嵌着经年累月的蜂蜡,散发着淡淡的甜香。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蹲在蜂箱旁,看着养蜂人小心翼翼地取出蜜脾,黏稠的蜂蜜顺着木框缓缓滴落,在阳光下折射出琥珀色的光。
“这蜜好是好,就是走不远。”张场长用刮刀轻轻刮去蜜脾上的蜂蜡,声音里带着惋惜。香山村的蜂蜜,采自秦巴山区的野花,不掺糖、不兑水,每年能产不少,但大多只能在周边乡镇售卖。“最远卖到过县城,一斤比山里贵两块钱,可来回油费、过路费一算,等于白跑。”他说,曾有外地客商来考察,一听运费要占成本三成,摇摇头走了。
实践团成员们发现蜂场选址都在避风向阳的山坡——这里花期长、污染少,是养蜂的好地方,却也是交通的“盲区”。从村里到最近的蜂场,要走四十分钟山路,遇上雨天,泥泞的小路连摩托车都难通行。
更让村民头疼的是“信息路”也不通。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不懂电商,不会用直播,连快递点都要到十公里外的镇上才有。“听说网上能卖好价钱,可咱不会弄啊。”一位大娘拿出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微信聊天界面,“孩子教过我拍视频,可山里信号差,半天发不出去。”
实践团成员们试着用手机直播蜂场环境,刚播了十分钟就卡成了“PPT”。“网络信号和交通一样,都是大山里的‘肠梗阻’。”团队成员感慨道。调研中,他们发现村民们不是没想过办法:有人试过合伙买货车,却因山路难行、维修成本高闲置了;有人想办蜂蜜加工厂,又怕原料运不进、产品运不出。
离开蜂场时,暮色已浓,蜂箱里的嗡鸣渐渐低沉。实践团的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下:“蜂蜜的甜,不该困在大山的苦里。如何让‘甜蜜产业’突破交通壁垒,是香山村增收的第一道关。”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