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正值蝉鸣阵阵的盛夏,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采秣社区,以 “秉真理之光,凝聚社区力量” 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融合传统美德传承与科技创新传播的宣讲活动。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以和为贵’深入人心” 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社区落地生根,也是为了向居民展示科技创新成果,让大家真切感受科技惠民的力量,进而凝聚社区力量,共建和谐美好的生活家园。
一、重温六尺巷典故,让 “礼让” 扎根邻里心间
活动伊始,实践队队员张函敏以生动的故事讲述拉开序幕:“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张家与吴家因宅基地边界起争执,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得知后,提笔写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主动退让六尺,吴家深受感动也退让六尺,‘六尺巷’由此得名。”
而后进入宣讲环节,主持人详细介绍了活动流程及参与人员,随后引导大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以和为贵’深入人心” 的重要指示展开热烈讨论。从楼道杂物清理时的主动退让,到广场舞音量协调中的换位思考,居民们纷纷分享身边 “退一步海阔天空” 的真实故事,在交流中深刻感悟:礼让并非软弱妥协,而是化解邻里摩擦的 “润滑剂”,更是构建和谐社区的 “粘合剂”。

图为实践队员张函敏给居民们讲解六尺巷文化和科创进步。 赵星辰 供图
二、聚焦合肥科创成果,用 “科技” 点亮民生温度
当屏幕切换到合肥科创发展视频时,现场瞬间响起阵阵惊叹。视频中,社区的智能监控系统正实时识别高空抛物,智慧门禁通过人脸识别快速放行,楼顶的光伏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连社区垃圾分类站都装上了 “语音提示” 装置。
不仅如此,当看到有老人使用高科技产品困难时,实践队的 “科技志愿者小分队” 立刻上前,拿出准备好的大字版教程,手把手教老人们操作:“您看,按这个绿色按钮,对着镜头眨眨眼,门就开了;想给子女发开门密码,点这个‘临时授权’……”陈奶奶学得认真,还拿出小本子记笔记:“学会了这个,以后孙子来不用我下楼开门了,科技真是帮大忙!”
这些贴近生活的画面,让居民们真切触摸到 “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 带来的民生温度,感受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视频观看结束后,工作人员向参与活动的居民分发了精心准备的纪念品,虽然礼品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但小小的礼物承载着社区对大家的诚挚谢意。

图为实践队员为居民们分发礼品。 张国志 供图
三、以 “薪火” 相传之姿,共绘社区新图景
活动尾声,采秣社区代表在总结时感慨道:“老辈传承的文化记忆与年轻人迸发的创新活力交相辉映,正是社区发展中传承与进步的生动注脚。愿我们每个人都以六尺巷精神为行为标尺,以科创力量为前行羽翼,共同将社区打造成有温度、有活力、有归属感的幸福家园。”
实践队队长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宣讲,更是一次 “扎根”—— 扎根传统文化的土壤,扎根社区居民的需求。未来,实践队将继续联动社区,开展 “银发科技课堂”“邻里互助积分制” 等活动,让六尺巷精神在科创时代焕发新活力。

图为社区代表给这次实践活动做总结。 牛全 供图
活动结束,全体参与者在社区门口合影。镜头里,青春学子并肩而立,身后 “采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的牌匾与 “尺巷薪火” 实践队的队旗交相辉映。正如照片里每个人脸上的笑容,这场实践活动播下的 “礼让” 种子与 “创新” 火苗,终将在社区的沃土上,生长出更温暖、更蓬勃的未来。

图为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一起合影。 赵星辰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