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沃土孕育“推普”之花
7月2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普传宁夏,语筑心桥”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宁夏同心县丁塘镇小山村开展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志愿者们通过趣味课堂教学与田间地头调研相结合的形式,以实际行动践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使命,让普通话成为连接童心与世界的桥梁。
“我叫丁扬,今年7岁,家在宁夏同心县豫海镇……”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22名小朋友依次使用较为生涩的普通话进行自我介绍,开启了普通话课程的讲授。如何让普通话更加深入人心并容易学会?志愿者们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融入“方言翻译官”擂台赛、“电话传音”游戏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将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传递给孩子们,课堂间一对一的巡回指导和细致认真的纠正发音也让孩子们对普通话掌握得更加扎实。

图为“普传宁夏,语筑心桥”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在为同学纠正字音。张思瑞摄
活动中,实践团为发音进步显著的孩子准备了书包造型铅笔盒、拼音笔记本等纪念品。孩子们接过奖品时的真挚感谢与认真态度,让志愿者们倍感温暖。活动尾声,22名儿童在“普传宁夏 语筑心桥”横幅前合影,纷纷表示不仅要自身学好普通话,还将督促家人共同学习。
田埂间的“声音调研”
田鑫怡、张思瑞、夏子赢带领团队深入村屯农家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志愿者们以拉家常的方式与村民交流,了解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习惯。

图为志愿者们进行问卷采访。邱佳睿摄
调研过程中,面对视力不佳的老人,志愿者田鑫怡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主动解读问卷内容;志愿者张思瑞则沿巷走访农户,记录家庭语言使用偏好;志愿者夏子赢在公交站点与返乡年轻人交流,了解外出务工时的语言使用需求。
问卷数据显示,中年男性多表示“能听懂但说不流利”,年轻女性则普遍因工作需要使用普通话;种植大户倾向于用方言谈生意,而村办企业的年轻人则依赖普通话与外地客户沟通。该地整体呈现出“老人靠方言生活、中年人灵活转换、儿童在校熟练使用”的语言使用格局。团队在调研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分析当地语言使用现状提供了扎实依据。

图为志愿者们与参与普通话教学课程的孩子们的合影。张思瑞摄
实践团结束活动返程时,小山村的田埂间仿佛仍回荡着孩子们练习绕口令的声音与乡亲们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当童心沃土遇上耐心浇灌,此次活动播下的语言种子,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生根发芽,为促进区域交流、推动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据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普传宁夏,语筑心桥”暑期社会实践团已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协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