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蝉鸣声声急,法治清风徐徐来。这个七月,郑州大学法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卢氏县东明镇,将专业所学化作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从石龙村的普法讲堂到东明社区的漆扇工坊,从江渠村的法治墙绘到洛师旧址的参观学习,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法律浸润民心,绘就了一幅校地协同的法治新图景。
普法新风吹进田间地头,尚法风范飞进孩童心间
实践团队深入卢氏县八个村社开展普法宣讲,他们操着当地方言,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身份证不能随便借”“陌生链接不要点”等鲜活的生活警示,通过“拉家常”式的讲解,让个人信息保护、防范电信诈骗等法律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村民心田。在东明社区的盲盒普法现场,孩子们争相抽取“法律刮刮乐”,在拆解盲盒中领悟规则意识;在漆扇工坊里,非遗技艺与法治宣传碰撞火花,一把把漆扇成为流动的普法教材。

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与孩子们欣赏刚做好的漆扇。杜俊涵 摄

图为法治盲盒活动现场。杜俊涵 摄
校地联动结出惠民硕果,红色基因筑牢法治根基
7月17日,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一行来到春晖园看望实践团队,王书记称赞道:“你们把枯燥的法条变成了有温度的生活智慧。”下午,在涧北洛阳师范学院校史馆,队员们参观洛师历史,聆听教育救国的感人故事。“当年师生们背着黑板逃难办学,今天我们更要带着法律走进乡村。”队长冯奕在参观后动情地说。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听讲解员讲解。周芮宇 摄
童心普法播撒法治种子,检爱同行重塑青春航向
实践团队在东城社区为儿童打造沉浸式普法体验,“法治大冒险”飞行棋游戏中,孩子们通过情景模拟学习法律道德规范;法律知识竞答环节以互动抢答形式普及安全常识。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自我保护技能,法治意识如种子般悄然生根。在卢氏县人民检察院,队员们与检察官共同开展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活动。通过“法律人生AB面”的讲述,让帮教对象明白不同选择带来的法律后果。队员们用同龄人的视角开展帮教,让法治教育真正走进未成年人心里。

图为未成年人帮教活动现场。杜俊涵 摄
文化创作展现法治精神,法治新风浸润村委民心
在祁寸湾村的法治文化板上,队员们用画笔将“爱国精神”与法治标语交融,让空白的画板焕发法治活力。在一张张明信片上,村民们制作法治拼贴诗。农民群众用智慧将“留守儿童”“民法典”等等残缺的语句拼出最朴实的法律常识。在进行访谈时,村干部赞扬道:“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法律知识,更是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祁寸湾村村民和拼贴诗成果的合照。周芮宇 摄
这个夏天,法治的种子已在卢氏生根发芽。当离别时孩子们追着大巴车问“明年还来吗”,所有晒黑的皮肤、汗湿的衣襟都有了答案。未来,郑大法学院学子将继续以专业服务社会,用青春书写法治中国的乡村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