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巨轮启航,叩响工业之门
长江入海口的长兴岛,一座钢铁巨城巍然屹立。中船集团江南造船,这座承载着中国民族工业百年记忆的“国之重器”诞生地,从1865年洋务运动中诞生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如今的现代化造船基地,始终镌刻着中国工业的奋斗轨迹。7月15日,西北大学“器变维艰,思辩明章”实践队与“回望历史,工赋新章”实践队走进这里,在龙门吊的钢铁臂膀与巨轮的壮阔轮廓间,探寻中国造船业从洋务探索到红色传承的崛起密码。

二、开局:船坞为基,开启工业先河
踏入厂史展览馆,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老照片映入眼帘。那时的厂房里,工匠们用简陋工具锻造出中国第一台机床、第一门钢炮,更造出了第一艘蒸汽动力推进木壳兵轮“惠吉号”。展柜中泛黄的图纸与早期船用零件,诉说着从手工作坊到近代工业的艰难跨越。队员们驻足于复原的早期船坞模型前,仿佛看见百年前的工匠们挥汗如雨的身影,正是这场洋务运动的工业实践,为中国近代工业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三、铸魂:红色基因,根植船坞血脉
“红色印记”展区里,一张张黑白照片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与江南造船的深厚渊源。大革命时期,江南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参与五卅运动,用罢工声援革命;抗战时期,工人们冒着炮火保护设备,拒绝为日军造船;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号召下,船厂攻克技术难关,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队员们凝视着当年工人党员用过的扳手、穿过的工装,深刻体会到:从早期工运火种到新时代造船报国,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船厂的每一根钢铁筋骨。

四、攻坚:水压机为证,突破制造壁垒
在展馆中央,1961年制造的万吨水压机模型气势恢宏。这台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工业重器”缩影,虽为复刻却依旧自带震撼力。抚摸模型的金属外壳,仿佛能透过它触碰到当年科研人员的炽热匠心——没有外援、从零开始,让中国终于拥有自主锻造万吨级船用构件的能力。这与洋务运动时期依赖进口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是对“师夷长技”的突破与超越。队员们望着模型,读懂了“自力更生、敢啃硬骨”的工业突围精神,这具“钢铁巨人”的微缩身影,正是中国造船业打破封锁、自主创新的生动注脚。

五、对话:实践队对话工匠,聆听传承故事
实践队专访了江南造船的党群工作人员,围绕船厂的红色历史展开了深入对话。谈及建厂初期,工作人员介绍道:“江南造船在当时创造了诸多‘第一’,包括中国的第一支步枪、第一门前膛炮、第一门后膛炮等。”聊到抗战时期,她动容地讲述了江南造船工人不甘沦为亡国奴,重创“出云号”、智沉“民生舰”的英勇故事。提及新中国成立后,她又说道:“在党的号召下,江南造船成功建造了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为中国船舶业及其他相关重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队员们在问答之间,不仅明晰了船厂作出的红色贡献,更深刻领悟到信仰驱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六、传承:巨轮破浪,续写强国篇章
从“惠吉号”到福建舰,从洋务运动的技术模仿到红色基因引领的自主创新,江南造船的每一次突破都映照着中国工业的自强之路。队员们深刻感悟到:这里的龙门吊不仅吊起了万吨钢构,更吊起了民族工业的自信;这里的船坞不仅孕育了巨轮,更铸就了“爱国奉献、求实创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船魂。这份精神,终将驱动中国造船业驶向更辽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