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淮北师范大学“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小组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安庆黄梅戏文化探寻之旅。他们穿梭于安庆博物馆、安庆纪念馆、黄梅戏艺术中心与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之间,沉浸于黄梅戏的视听盛宴,深度挖掘这一非遗瑰宝背后的故事。
启程:怀揣热忱赴黄梅之约
安庆,这座被黄梅戏韵味浸润的城市,宛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吸引着无数热爱传统艺术的人前来探寻。对于“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小组的成员们而言,此次安庆之行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化朝圣。
出发前,小组内部就充满了兴奋与期待。组长在行前会议上激动地说:“黄梅戏是我们安徽的骄傲,它那独特的唱腔和动人的故事,一直深深吸引着我。这次能带领大家去安庆,近距离感受黄梅戏的魅力,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我们不仅要欣赏黄梅戏的精彩表演,更要了解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黄梅戏。”
成员们各自做着准备,有的查阅黄梅戏的资料,有的练习经典的黄梅戏唱段。
博物馆溯源:探寻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抵达安庆后,小组的首站是安庆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走进黄梅戏专题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黄梅戏起源地图。成员们凑上前去,仔细地看着地图上的标注,说道:“原来黄梅戏最早是在湖北黄梅一带发展起来的,后来才逐渐流传到安徽安庆,并在这里生根发芽。”沿着展区的通道前行,成员们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有黄梅戏早期艺人使用过的乐器,如二胡、笛子等,这些乐器虽然有些陈旧,但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除了实物展品,博物馆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片段。当屏幕上出现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时,大家都被那优美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所吸引。成员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说:“严凤英老师的表演太精彩了,她把七仙女的善良和美丽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神话世界。”

纪念馆缅怀:致敬黄梅戏的先驱者
离开安庆博物馆后,小组来到了安庆纪念馆。这里是为了纪念为黄梅戏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辈们而建立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对先驱者的敬意和缅怀。
走进纪念馆的各个展厅,成员们看到了许多关于黄梅戏大师的生平事迹介绍和珍贵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几位大师在一起排练的场景,他们脸上洋溢着专注和热情。
纪念馆还举办了一场关于黄梅戏发展历程的讲座,邀请了当地的黄梅戏专家进行讲解。专家详细地介绍了黄梅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和重要事件,让成员们对黄梅戏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组长在讲座结束后说:“通过这次讲座,我更加明白了黄梅戏传承的重要性,我们要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艺术中心与剧院:感受黄梅戏的舞台魅力
下午,小组来到了黄梅戏艺术中心和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这两处地方是黄梅戏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核心阵地,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在黄梅戏艺术中心,成员们参观了排练厅、化妆间等功能区域。排练厅里,年轻的演员们正在刻苦排练新剧目,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经过反复打磨。化妆间里,摆放着各种精美的戏服和化妆品。
随后,小组来到了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观看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黄梅戏演出。剧院里座无虚席,观众们都被精彩的表演所吸引。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用优美的唱腔和灵动的身姿演绎着《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哀怨和坚韧被演员们诠释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们为之动容。
交流互动:共话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演出结束后,小组有幸与几位黄梅戏艺术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艺术家们分享了自己的从艺经历和对黄梅戏未来发展的看法。
一位老艺术家语重心长地说:“黄梅戏是我们安徽的文化瑰宝,但是现在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年轻观众的流失和人才的短缺。我们要想办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黄梅戏,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和演员。”他还鼓励小组成员们要积极参与到黄梅戏的传承中来,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黄梅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
组长说:“通过和艺术家的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把这次交流的成果运用到实际的传承活动中,为黄梅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梅戏:从民间小调到艺术瑰宝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的民间采茶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安庆地区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清末民初,黄梅戏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一些有识之士对黄梅戏的剧本、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适应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
20世纪50年代,是黄梅戏发展的黄金时期。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相继搬上舞台,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杰出的黄梅戏艺术家以其精湛的表演,将黄梅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黄梅戏成为全国知名的剧种之一。
传承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梅戏面临着一些传承挑战。一方面,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度有所下降,黄梅戏的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另一方面,黄梅戏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专业的黄梅戏演员和艺术家的数量逐渐减少,传承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然而,黄梅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黄梅戏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平台,黄梅戏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开展黄梅戏的推广活动,如举办黄梅戏艺术节、开展黄梅戏进校园等,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小组行动的价值与意义
“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小组的此次安庆之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和交流,小组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黄梅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增强了对黄梅戏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他们的行动也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黄梅戏、喜爱黄梅戏,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组的成员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背景,他们将各自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黄梅戏的传承活动中,为黄梅戏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黄梅戏、组织黄梅戏主题活动等,都可以让黄梅戏以更时尚、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众的生活。
结尾
2025年7月5日的安庆黄梅戏探源之旅,对于“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小组的成员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责任的担当。在安庆的这一天里,他们在博物馆中追溯黄梅戏的历史脉络,在纪念馆里缅怀黄梅戏的先驱者,在艺术中心和剧院中感受黄梅戏的舞台魅力,与艺术家们共话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这次旅程让小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黄梅戏作为安徽的文化名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发展黄梅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这不仅仅是一个小组的名称,更是他们对黄梅戏传承的美好承诺。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会有更多的人了解黄梅戏、喜爱黄梅戏,黄梅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未来,“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小组还将继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黄梅戏传承活动,为保护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彭欣语
文:左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