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云南师范大学数学文化科普团三下乡:蒙乡传薪火,田野探丰饶

    2025-07-24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云南师范大学数学文化科普团三下乡:蒙乡传薪火,田野探丰饶
(通讯员 何谨函 胡元萍 吴荣蕊 )为锤炼青年大学生的实践本领,云南师范大学数学文化科普团蒙自分队怀着科普数学文化,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热忱,于2025年7月9日至22日走进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草坝支教,数科绘梦
   20人的数学文化科普团蒙自分队抵达蒙自草坝镇前进小学后,稍作安顿便与校领导及教师交流,了解学情并熟悉设施。该团队在此服务165人、累计服务1815人次,累计服务时长1540小时。在此期间,科普团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课程,从奇妙的数学世界到趣味科学实践,再到生动的文化科普,精彩纷呈。课堂上,志愿者们用动画讲故事、用游戏传知识、用实践探奥秘,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孩子们眼里的光越来越亮,对数学的热爱也悄然扎了根。
   为了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实践团特意开设了数学魔术、直尺画曲线、排列组合等课程。起初志愿者们还担心,孩子们对这些看似抽象的数学知识接受度不高,可没想到刚演示完一个数学魔术,就有小朋友迫不及待地举手尝试破解其中的规律,还有人拿着数字卡片琢磨起排列组合的不同可能,那份对数学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着实让人惊喜。
数学文化科普团注重对数学文化的传播,带领孩子们走进汉诺塔、九连环、七巧板等数学游戏的奇妙世界。课堂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探索着这些传统益智游戏背后的数学奥秘,在一次次尝试与思考中,感受着数学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还带孩子们体验了瓦猫制作、中国剪纸、科学实验等活动,课堂里满是欢乐。同时,科普团格外关注孩子们的安全与活力,不仅备有安全教育、防霸凌课程,还安排了多样的体育锻炼。志愿者们用生动的讲解和互动,教给孩子们安全知识与自保技能,又带着大家跳绳、打篮球、转呼啦圈,让孩假期里学习子们在
    最后一节课,科普团带领孩子们在团队的旗帜上摁上手印,写下名字,这旗帜上面承载着孩子们的纯真印记,既是科普团来过的见证,寄予着团队对孩子们“生活多些快乐,少些悲伤”的美好期望,也是双方之间对明天夏天的约定。
二、文教兴村,产业筑梦
    
科普团进入前进村以来,分为小组模式去调研前进村的民风、民情与特色文化产业。据调研了解到一开始,前进村就把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写进了自己的“施工图”。村“两委”主动对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方针细化成三张清单:教育需求清单、文化传承清单、产业发展清单,让政策条文在村里一一落地。  
    在调研中,实践团还发现:教育、文化、产业不是各唱各的调,而是互为齿轮、咬合发力:教育为文化与产业“育苗”。学校把农耕文化、孝道文化编进校本课程,孩子从小识五谷、懂礼仪;心理问卷、校长访谈、基地体验,既疏导留守儿童的情绪,又为蓝莓园、“好吃米厂”培养了未来的技术工和接班人。文化为教育与产业“铸魂”。父亲节洗脚、重阳敬老等活动,把孝亲伦理植入孩子心灵,形成向上向善的校风、村风;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让“农进”大米、“草坝蓝莓”有了可感、可讲、可传播的品牌故事,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产业为教育与文化“输血”。蓝莓基地每年邀请学生进入基地采摘,体验乡土文化;返乡创业代表李萍成为孩子们的“活教材”,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少年心中生根。这种三螺旋发展模式,既传承了乡土文明根脉,又激活了产业创新动能,更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堪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前进村答卷"。
                                                                                                                                                                                                                                                             指导老师:袁虹杰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