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学院赴宝鸡、延安、渭南合作探索非遗手工艺传统与现代链接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余泽玲的工作室,亲身体验剪纸技艺创作过程,探寻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可能。
走进余泽玲工作室,便瞬间踏入了火红的剪纸世界。墙上、窗棂间悬挂的作品吸引着实践队员的目光,夸张灵动的造型,粗犷有力的线条,饱含热烈直白的情感,击碎了队员们心中对剪纸艺术平淡无奇的固有印象。“莫看这腰鼓小,它在画面中的布局与鼓面纹样可都大有门道!”余泽玲对着《安塞腰鼓》作品,细细讲解着画面排布与人物塑造背后的巧思。五个典型的腰鼓动作栩栩如生,周遭环绕的元素饱含深意:蝙蝠谐音“福”,雄鸡谐音“吉”,牡丹以“花中之王”喻示富贵繁荣,琴棋书画四般雅趣亦悄然藏于其间。她轻叹:“安塞剪纸,剪的从来不止是纸,更是对来日的殷殷期许与满满祝福。”

图为余泽玲为实践队员介绍剪纸作品,刘星韵摄
实践队员们对眼前精致的作品赞叹不已,然而,如此生机盎然的安塞剪纸,现状却不容乐观。余泽玲坦言,安塞剪纸看似辉煌,当下的传承之路却充满了挑战。她介绍道,熟练掌握核心技艺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在70岁以上,年轻人学习意愿不高。“技法复杂,学成需要下苦功夫,短期内又难见经济效益。”余泽玲感慨,不少老艺人面临“想教却无人愿学”的困境,技艺传承链的延续存在隐忧。了解安塞剪纸的现状后,实践队员们更渴望亲身体验这门艺术,余泽玲欣然应允。准备好红纸、剪刀和铅笔,这位技艺娴熟的艺术家便现场为队员们示范了剪制一只蝴蝶。只见她手腕灵动,剪刀翻飞,看似简单的蝴蝶翅膀上,经典的锯齿纹和月牙纹错落排布,剪制过程中融合了双铰、单铰等技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引来队员们阵阵惊叹。

图为余泽玲为实践队员做剪纸示范,张玉坤摄
在余泽玲的鼓励下,队员们纷纷拿起剪刀尝试。初时,面对红纸,不少队员动作拘谨,剪出的线条生涩歪扭。“大胆下剪,线条要流畅连贯,咱安塞剪纸讲究的就是一个‘放得开’!”余泽玲在一旁耐心指导,反复强调着剪纸的精髓。随着一遍遍练习,队员们逐渐放松,剪刀在红纸上开始自如游走。当形态各异、充满稚趣的蝴蝶、花朵从自己手中诞生,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兴奋与成就感。

图为余泽玲与实践队员合影,张玉坤摄
实践虽短暂,却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近距离接触国家级非遗安塞剪纸,亲手体验其创作过程,不仅让队员们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更直观认识到传承的紧迫性与复杂性。有队员在实践后表示,希望安塞剪纸能获得更多展示平台,不管是走进更广阔的美术馆,还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向外传播,总而言之,让这门承载着黄土文化密码的艺术得以在新时代找到连接年轻群体的“链接之路”,焕发新的生机。
(通讯员:刘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