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七彩假期”:用一堂默剧课解锁儿童艺术感知力

    2025-07-24    阅读:
    来源:王锦东
2025年7月2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七彩假期”科普志愿服务队走进十堰市周家沟社区,为30余名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声乐艺术课。志愿者以经典动画《猫和老鼠》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互动、经典片段赏析和AI表情辨识等创新形式,带领孩子们探索默剧表演与配乐艺术的奥秘,让“无声的艺术”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孩子们兴致盎然的聆听志愿者的讲解(何传继摄)
  课堂实录:从动画到艺术,一场沉浸式美学启蒙
  游戏破冰:用耳朵“看见”音乐

  “叮咚——”随着《猫和老鼠》中肖邦《华丽大圆舞曲》的旋律响起,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志愿者设计的“听声音,猜画面”游戏迅速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四段经典配乐中,既有古典乐的优雅流转,也有爵士乐的奔放律动。当《猫和老鼠》中汤姆猫追逐杰瑞的滑稽画面在孩子们脑海中自动播放时,平日里活泼好动的男孩小宇举手说:“这段音乐像杰瑞在偷奶酪时紧张又兴奋!”志愿者顺势引导:“音乐不仅是声音,更是故事的画笔。”
  
  志愿者和孩子们玩“听声音,猜画面”游戏(何传继摄)
  默剧初体验:无声胜有声的魔法
  “如何不用语言讲故事?”面对志愿者的提问,孩子们争相举手:“用表情!”“做动作!”“加音乐!”志愿者笑着播放卓别林《摩登时代》片段:工人查理在流水线上的机械舞步,配合滑稽的肢体语言,引得孩子们捧腹大笑。“原来没有台词也能让人笑出声!”女孩小雨惊叹道。志愿者趁机讲解默剧的“三要素”——神态、动作与音乐,并揭秘《猫和老鼠》背后19人管弦乐队的创作故事:“每一声猫叫、每一次玻璃破碎声,都有乐手用小提琴、单簧管的配合演奏!”孩子们瞪大眼睛,仿佛看到了动画之外的“声音魔法”。随后,志愿者播放法国默剧《流浪者》的钢琴独奏片段,舒缓的旋律中,流浪者孤独的背影让教室陷入静默。“音乐和动作一起,才能讲完整的故事。”男孩小杰的总结赢得掌声。
  
  AI表情实验室:微表情里的大学问
  “看表情猜情感”游戏将课堂推向高潮。志愿者展示两组AI生成的表情图:一组是夸张大笑、愤怒皱眉的“表情包”,另一组则是嘴角微扬、眼神低垂的“微表情”。孩子们秒速猜出夸张组的情绪,却对内敛组犯了难。“这个哥哥眼睛红了,是不是在偷偷难过?”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逐渐领悟到“微表情”的细腻魅力。
  
  志愿者正在通过表演让孩子们感受“肢体动作”(何传继摄)
  历史与现实:卓别林的精神跨越时空
  课堂的尾声,志愿者用一张老照片点燃孩子们的热情:照片中,卓别林与周恩来总理、京剧大师梅兰芳并肩而立。“这位逗笑全世界的喜剧大师,也曾勇敢反抗不公平!”志愿者讲述卓别林在麦卡锡主义迫害下的坚持,以及他访问中国时与梅兰芳探讨艺术真谛的故事。当听到卓别林说“艺术是全人类的语言”时,孩子们齐声鼓掌:“卓别林爷爷太酷了!”
  
  
  志愿者正在聆听孩子的感悟(何传继摄)
  教育者说:让艺术成为童年的底色
  “我们希望用孩子熟悉的语言打开艺术之门。”课程设计者、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志愿者李婷表示,“《猫和老鼠》的配乐跨越古典与现代,卓别林的默剧融合幽默与批判,这些经典既是美学教材,更是生命教育的载体。”周家沟社区书记王芳感慨:“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明白,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乐趣。”
  
  尾声:笑声与思考的余韵
  下课后,几个孩子仍围在志愿者身边追问:“下次能教我们演默剧吗?”“我想学用杯子敲出《猫和老鼠》的节奏!”夕阳透过教室窗户洒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仿佛为这场艺术启蒙画下了温暖的注脚。正如志愿者团队在结课日记中写的:“我们播下的不仅是艺术的种子,更是一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