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特色农业产业升级中的应用,7月23日起,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闽韵梅乡”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深入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围绕“数智兴梅——数字化赋能永泰青梅产业的乡村振兴路”主题,开启为期八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永泰县特色青梅产业,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数据采集与分析,致力于为当地青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青年智慧与方案。

田间课堂:深入基地,把脉种植难题
7月23日,实践团队首日行程便扎进永泰县多个核心青梅种植基地。队员们顶着酷暑,与当地种植农户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倾听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品种老化、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管理、气候影响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团队成员结合经济学专业知识,尝试从成本效益、风险管理等角度理解农户的困境。
同时,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农户的指导下,实地采集了不同地块的土壤样本,并详细记录了各基地种植的青梅品种信息。这些一手数据成为后续分析青梅生长环境适应性、品种表现差异性的重要基础。初步观察与分析显3示,品种选择与土壤微环境、管理精细化程度是影响永泰青梅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团队计划利用数字化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深入的整理与挖掘。
探访工厂:洞察链条,聚焦加工升级
7月24日,团队将调研视线延伸至青梅产业链的中后端,实地考察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青梅加工企业——“梅满天下”和“梅百华”。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现代化的青梅清洗、腌制、精深加工(如梅饼、梅酒、梅汁等产品)生产线,详细了解了青梅从鲜果到成品的全流程。

调研中,团队重点关注了企业的销售渠道布局、品牌建设现状、市场拓展瓶颈以及面临的成本压力和技术需求。与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上,双方就青梅产业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提质增效进行了深入探讨。企业普遍表达了在智能化生产设备升级、生产过程数据化管理、线上营销渠道拓展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产品研发与市场预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这为团队后续设计数字化赋能方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着力点。
“数智兴梅”: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闽韵梅乡”团队的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此次“三下乡”不仅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农情的重要窗口,更是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团队负责人施诺菲表示:“通过前两天的深入调研,我们真切感受到永泰青梅产业的深厚基础与发展潜力,也看到了其在品种优化、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以及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方面存在的提升空间。我们的目标,就是结合经济学等知识,探索切实可行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永泰青梅产业突破瓶颈,提升价值链,真正走出一条科技赋能、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