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登封术村行:以青春动能,绘就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年7月11日,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登封IP打造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登封市石道乡术村,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团队聚焦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深入挖掘术村非遗底蕴、产业潜力,以青春实践助力传统文化焕新、乡土经济腾飞。
一、观星台溯源:触摸天文智慧,厚植文化根基
清晨9:00,实践团首站抵达登封观星台。作为郭守敬主持修建的元代天文遗址,这里留存着“测影观星”的古老智慧。在景区负责人讲解下,师生们解码历史密码:31.19米圭表(量天尺),借日影定节气;十字形测影结构,藏“天地之中”哲学;九级踏道,呼应“九重天”宇宙观。同学们沉浸式触摸历史,为后续文化赋能乡村积累知识养分,让古老天文智慧成为讲好乡村故事的文化底色。

(团队抵达并参观遗址)

(景区负责人为师生讲解)
二、术村探脉:非遗活化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一)村情洞察:明晰发展脉络
上午10:40,团队踏入术村。在这片土地,留守老人、妇女为务农主力,年轻劳动力多外出务工,低收入村现状亟待破局。但术村也藏着发展“宝藏”:三家酱菜厂、一家家居定制厂、一家净水材料有限公司扎根,嵩少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社”;嵩山宝剑(省级非遗)、“吹糖人”“术师傅”酱菜(市级非遗)、术村武狮(2025年市级非遗)等文化名片闪耀,为“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埋下伏笔。
(二)非遗赋能:激活乡村活力
紧接着,崔村书记带领师生走访特色区块,师生调研非遗项目与农产品协同发展路径,探讨“非遗+电商”“非遗+研学”模式,让传统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闲置院落群中,夯土建筑等待新生,师生构思“非遗民宿”“创意工作室”改造方案,让沉睡空间成为乡村振兴新载体。

(书记与师生共同探讨协同发展路径)
三、嵩阳书院与中岳庙:古今对话,萃取传承智慧
下午15:00-18:00,团队穿梭嵩阳书院与中岳庙。在嵩阳书院,解析五进院落“修身→齐家→治国”儒家哲学,提炼“藏书楼-讲堂-斋舍”空间模块、碑刻拓片活化思路;漫步中岳庙,感受汉代道观玄妙布局,让宋代书院理性与汉代道观玄妙碰撞,梳理非遗空间传承逻辑。师生萃取文化传承经验,为术村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注入“古今对话”的创新灵感。

(感受宋代文化)
四、未来行动:构建平台,长效赋能乡土
在嵩阳书院与中岳庙的探索中,实践团与身着传统服饰的文化传承人交流,沉浸式感受宋代文化脉络,从建筑空间智慧到非遗传承故事,经历认知的探索与升华。带着这份文化滋养,实践团锚定“文化传播+乡村振兴”目标,规划三大行动:一是空间再生计划,环境设计专业融入书院、道观空间智慧,为术村打造“非遗展示馆+文旅服务站”复合空间,升级乡村文化场景;二是跨媒介创作营,新闻传播系牵头“术村非遗数字名片”项目,用短视频、VR还原嵩山宝剑锻造、武狮表演等场景,借数字力量拓宽非遗传播、农旅推广渠道;三是产学研共同体,联动登封文旅局、术村合作社,共建“非遗+农旅”数据库,每学期派学生驻点,持续为术村非遗产业化、乡村旅游品牌化出智出力。

(术村发展规划图)
夕阳西下,师生立于术村颍水河畔,望着连片桃园与古朴村落,深知暑期“三下乡”的意义——让非遗文化在青春创意中传承,让乡土产业在文化赋能中振兴。以文化为笔、青春为墨,书写术村“农旅文互促、产业富民强”的乡村振兴新篇,让传统文化基因与乡土发展动能深度融合,绘就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