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老,反诈护老——“三下乡”志愿服务走进养老院
在数字化浪潮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背景下,信息安全专业可深度赋能乡村发展。2025年6月28日至7月15日,正值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际,由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赋能红旅,筑梦乡村振兴”实践队赴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凤凰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负责人孙梓睿的带领下,深入乡村地区,走进当地养老院及社区,开展以“科技助老,反诈护老”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提升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使用能力,增强其信息安全意识,特别是针对乡村地区老年人普遍面临的网络诈骗问题,提供专业指导与实用技能传授。
现场互动:寓教于乐,提升参与感与学习效果
7月3日,在养老院活动现场,志愿者们通过设置“反诈知识问答擂台”、“安全密码设置”、“钓鱼链接识别”等环节,极大地提升了老人们的参与热情。许多老人纷纷表示,这种互动式教学方式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并记住相关知识。此外,团队成员还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现场演绎常见的诈骗套路,如冒充子女、冒充银行客服、虚假中奖等,帮助老人在轻松的氛围中识别诈骗话术,掌握应对技巧。队员刘妍亲自参与互动教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安全设置步骤,手把手指导老人操作手机,确保他们真正掌握实用技能。许多老人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应对网络诈骗的信心。
一位75岁的李奶奶说:“以前我手机收到陌生短信都不敢点开,现在知道怎么检查链接了,还学会了设置密码,感觉安全多了。”
孙梓睿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让老年人真正掌握实用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不要点’‘不要信’。只有理解了背后的原理,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反诈宣传。陈思宇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反诈宣传。陈思宇供图
用短视频讲大安全,“情景+讲解”强反诈
7月4日,为了让老年人更加直观地了解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提高识别和防范能力,团队特别制作了系列反诈宣传短视频,并在现场组织老人们集中观看。这些视频内容紧扣乡村老年人常见的受骗场景,如冒充子女索要钱财、虚假中奖信息、伪造医保或银行通知等,通过真实还原诈骗过程,帮助老人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加深记忆、提高警觉。
视频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农村生活的场景设定,在观看过程中,团队成员适时暂停讲解,指出视频中诈骗分子使用的心理诱导技巧和话术陷阱,引导老人们思考应对策略。例如,在一段“冒充公检法”诈骗视频中,志愿者提醒老人:“真正的公检法人员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更不会让你保密不告诉任何人。”通过这样的讲解,老人们逐步建立起识别诈骗的基本逻辑和判断依据。
观影结束后,团队还组织了“视频观后感分享会”,鼓励老人们复述视频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交流。不少老人表示,这种“情景再现+重点讲解”的方式比单纯听讲更易理解和记忆。一位老人感慨地说:“以前听别人说被骗了还不太当回事,现在看了视频,才知道原来骗子的话术这么狡猾。”

图为实践队队员播放反诈视频。陈思宇供图
“三下乡”不仅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更是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深度融合的实践舞台。在此次活动中,“数字赋能红旅,筑梦乡村振兴”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助老,反诈护老”的初心与使命,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孙梓睿所说:“我们不能阻止科技的发展,但我们可以帮助每一位老人安全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未来,“数字赋能红旅,筑梦乡村振兴”团队将继续前行,用专业知识守护乡村银发人群的安全与尊严,为构建更加安全、有温度的数字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陈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