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团队深入乌木龙乡 探寻俐侎族文化密码

    2025-07-25    阅读:
    来源: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为探寻俐侎族文化魅力,助力非遗传承保护,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9日走进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围绕当地俐侎族的历史渊源、非遗文化与民俗传统展开深度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与传承人访谈,揭开了这个深藏于滇西群山中的古老族群的神秘面纱。
  清晨8点,团队成员在乌木龙乡街道展开为期3小时的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调研覆盖当地居民及游客,从日常生活、文化认知、非遗传承等维度收集一手信息。居民们热情分享了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游客则谈及对俐侎族独特服饰与节庆的好奇,为团队后续深入调研奠定了基础。
  图1: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居民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
  正午时分,在乌木龙乡宣传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团队前往当地旅游风景区“情人谷”实地考察。谷中溪流潺潺、古木参天,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传说中俐侎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相映成趣,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族群文化与地域环境的深度交融。
  图2:团队成员调研旅游景区“情人谷”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
  下午,团队在当地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拜访了“龙门调”非遗传承人曹福昌老师。年过七旬的曹老师精神矍铄,以一段苍凉悠远的《俐侎来历》拉开访谈序幕。这段长达20分钟的唱腔,用古老旋律讲述了俐侎族的起源史诗:远古时期,一群不满部落“四十岁不得娶亲”规矩的年轻人,历经艰险迁徙他乡。他们砍竹为排渡大河,制弓箭射猛虎,斩芭蕉阻追兵,最终在新家园改语言、换服饰,形成独立族群。歌声中既有对压迫的反抗,更有对新生的渴望,让在场队员深切体会到俐侎族人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谈及族群婚俗文化时,曹老师详细解析了俐侎族独特的婚俗传统。不同于汉族婚俗,俐侎族婚恋既有“父母之命”的严谨,又保留“两情相悦”的灵活。幼儿时期可能由长辈定下“娃娃亲”,成年后是否成婚全凭双方意愿;自由恋爱者需由父母请媒人提亲,媒人需带两名与女方无同宗关系的随从,以酒为礼,按辈分依次敬奉女方亲属。
  婚礼程序更是蕴含深厚文化寓意:订亲时男方需备酒,最多可达120碗,象征对女方长辈的敬重;迎亲队伍需携带“盒方”,内装6块或12块肉,既显诚意的同时又兼具“辟邪”的效果;嫁妆虽简,却包含织布工具与全套服饰,寄托着对新人自力更生的期许。最特别的是,若女子幼年便嫁入男方,需由人抱上骏马,途中若不慎掉落,抱马者将受惩罚,足见对婚姻的郑重。最后,曹老师表示,他们这批非遗传承人正联动当地非遗保护部门,通过汉语谐音标注“龙门调”发音,并系统整理唱词内涵与故事背景,计划编纂成书永久保存。
  图3:团队成员访谈“龙门调”传承人 通讯员 王子豪 供图
  当晚7点30分,团队来到“响篾”传承人张贵妹家中。昏暗的灯光下,张贵妹取出由金竹制成的“响篾”——这一仅由女性吹奏的乐器,由带花纹的竹壳与三块音槽深浅不同的竹片组成,花纹或为茶花,或为金钱寄托着俐侎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响篾”也是俐侎族男生向女生传达爱意的信物——男生若心仪女生,会亲手制作响篾相赠,女方接受便意味着情投意合。
  “男生做,女生吹,一吹就是心里话”,张贵妹老师边说边演奏起传统曲目,清脆婉转的乐声中,既有少女怀春的羞涩,也有对生活的感慨。她介绍,“响篾”是俐侎族女性表达情感的工具,多在农闲时独奏或对奏,是闲暇时的必备娱乐项目。然而,这门技艺全靠口传心授,目前面临传承断层的困境,让张贵妹老师忧心不已。

图4:团队成员在学习“响篾”演奏技巧 通讯员 王子豪 供图
  此次调研让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俐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危机。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整理调研资料形成报告,助力当地非遗保护工作,让这份深藏于滇西群山的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夜幕下的乌木龙乡,响篾声与龙门调的余韵交织,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族群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期盼。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