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境内偏远地区网络平台犯罪调研
2025年7月,滁州学院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前往安徽境内偏远地区,开展网络平台犯罪调研活动。团队深入乡村,与乡镇民警、村支书、银行柜员及受害者家属等关键人物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网络犯罪现状、村民防范意识及相关部门应对举措。
七月初始,实践团队在乡村开展问卷调查。年龄分布上,中年人群占比较大,是网络犯罪易受影响的主要群体。常用app方面,微信、抖音、快手占比较高,成为网络犯罪高发的应用领域。诈骗类型中,刷单赚钱、网贷提额占比较大,反映出诈骗手段的集中性。而在是否遭遇诈骗的问题上,大部分村民表示未曾遭遇,但仍有部分村民遭遇网络赌博、投资骗局等。在遭遇要求转账时,多数村民会选择电话核实,也有部分会找村干部、不理睬或立即转账。学习防骗途径中,子女教学、短视频占比较高,村广播、学生上门占比相对较低。
乡镇民警指出,近三年处理最多的网络犯罪类型为网络诈骗,尤其是刷单、网贷类诈骗。办案难点在于犯罪技术迭代快,跨地域追踪存在障碍,给案件侦破带来极大挑战。村支书表示,村民被骗后通常先找村干部求助,村里主要通过大喇叭广播、挨家挨户宣传等本土化方式进行反诈宣传,但效果有限。银行柜员提到,老人转账时若对方要求紧急转账、高额回报且无合理理由等情况较为可疑,曾成功拦截过一些虚假投资、网络赌博类骗局。受害者家属则希望家庭能给予老人更多支持,同时社会应加强对受害者的心理干预。
此次调研还发现,国家反诈APP在当地安装率较低,并且多数村民未养成核实转账信息的习惯。这反映出当地村民网络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反诈宣传和推广工作亟待加强。
本次调研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让实践团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更深入了解到偏远地区网络犯罪的真实状况和村民的迫切需求。这为后续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反诈策略提供了依据,也为推动偏远地区网络安全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未来,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偏远地区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