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青岛农业大学学子“三下乡”:巧手传民俗,乡韵承文化

    2025-07-26    阅读: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王文洁
7月25日,青岛农业大学菁英聚莱,诗“化”产芝实践服务团带着对乡土文化、乡村振兴的期盼与热情远赴山东省莱西市产芝湖新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小麦展馆寻根:一粒麦子的文化密码
  清晨的产芝湖新村云雾缭绕,在迎接第一缕晨曦的时候,实践团第一站也来到了村里“小麦文化展馆”。展馆内陈列了各式各样的小麦和古今有关小麦知识的详细介绍,让人进一步认识到了粮食作物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面食包办天下事!”实践队一行进入面食馆后就被眼前的一组组各种造型的特色传统面塑吸引到:“寿桃”、“鲤鱼”、“元宝”,一个个寄托着美好祝愿的花样造型构成了胶东地区独特的“巧饽饽”文化。

图为面塑馆面塑的照片,由毛子怡和朱秀茹摄。
  七巧工坊体验: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七夕捏巧饼,闺女手要巧”。在七巧工坊内,非遗“产芝巧饼”传承人马秀娥正在揉捏着面团,并且团队成员也在技艺传承人马阿姨的耐心指导和反复练习下,自己不断地摸索体验,在磨合中将每一个动作做到最好。“看着他们这些孩子这么认真学习的样子,心里很欣慰”,马阿姨说,“举办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手艺,以后也会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多组织这样的活动,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这些传统手艺”。

图为和巧饼制作技艺传承人马阿姨交流非遗文化。毛子怡、朱秀茹摄。
  古村新颜:文化IP激活沉睡资源
  下午,跟随工作人员参观了解了产芝湖新村的发展史,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把把破旧却充满年代气息的农具,团队成员们依次观赏,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这片经历了贫穷落后的土地到如今富裕文明的过程。成员们听着讲解员讲述近年来产芝湖新村是如何靠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富起了一大批群众时,没有人不被产芝湖新村人那披荆斩棘干一番事业的勇气与坚毅动容的。踱步于青石板路之间,两旁各式各样的明清老屋、别具特色的现代式民宿参差交错。“这个村子过去的房子有一多半是空着的,经过努力改造成研学基地,城里孩子都爱来”,工作人员说道,所形成的“产芝老家”文旅品牌,以“小麦+非遗”为核心,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人。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产芝湖新村村史。毛子怡、朱秀茹摄。
  在“进士故居”的背后,一段尘封往事被重现:清代举人王丕煦在这里著书立说,“耕读传家”之风延续至今。“我们修的是古宅而不是‘面子’,必须让文化血脉活起来。”工作人员介绍。村里目前定期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传统的民风民俗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事业振兴、人才振兴的有效抓手。
  产芝湖新村就是这般一部活了的真实人物故事。传统民俗被青春之手、老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再放光芒,乡愁已然不是残留的黄页;青年学子躬耕乡土,延续的岂是手艺,而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本根。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