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昌工学院 “‘江’心比心,‘渔’你同行” 三下乡暑期实践团队深入宜昌多地,围绕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通过座谈访谈、实地走访、资料查阅等形式,系统调研 “退捕 - 安置 - 发展” 全链条治理成效,以青春之力助力长江生态保护。
退捕攻坚:全域管控筑牢生态屏障长江禁渔的核心在于斩断非法捕捞链条,宜昌多维度织密监管网络。团队走进夷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查阅大量禁渔相关档案,从政策文件到退捕记录,不放过任何细节,了解政策背景与实施脉络。与中心主任邓可斌座谈时,团队了解到夷陵区自 2020 年退捕转产工作启动以来,通过建立多级联动机制,顺利实现了 517 名渔民、261 艘渔船退捕,财政投入保障有力,政策推进平稳有序。在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团队通过参观与问卷调查,聚焦禁渔执行与监管;前往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了解市场端监管举措;在中华鲟保护基地,目睹退捕对生态保护的积极影响;于图书馆研读禁渔政策与退捕细则,全方位洞察退捕工作全貌。

图为团队成员与宜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中心开展座谈会(周海含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中国渔政中心莫队长交谈(周海含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座谈会(翁敏欣 摄)
安置保障:多元施策夯实民生根基渔民平稳转产是政策落地的关键。在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队与相关负责人员展开座谈,重点了解转产渔民安置政策中就业帮扶与社保衔接两大核心板块,深刻认识到人社局通过就业扶持和社保兜底的双重保障,直接影响渔民转产的顺利与否及其长远生计。在夷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团队通过座谈与查阅资料,探究渔民转产安置的监管机制,确保安置工作公开透明、稳步推进,为渔民转产就业筑牢制度保障。并且专访作为渔民转产重要岗位方向的护渔员,深入了解其在新岗位的技能培训支持、日常工作保障及生计稳定情况,探究转产过程中岗位适配性与可持续生计的衔接机制,为渔民转产就业提供实践参考。

团队在宜昌市人社局进行座谈(俞苏娜 摄)
发展提质:生态红利赋能长效治理禁渔带来的生态改善正转化为发展动能。团队在424公园、滨江公园向群众发放问卷,从社会公众视角出发,捕捉禁渔及渔民转产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与发展机遇,系统勾勒渔民转产后的社会融入全景图景。专访民宿老板,从产业层面探寻禁渔后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路径,洞悉渔民转产的发展环境优化态势。结合人社局座谈信息,追踪渔民转产后的就业稳定性与生活品质提升状况,为构建 “生态保护 — 民生改善 — 长效治理” 的闭环机制提供现实支撑。此前专访的护渔员岗位发展数据,亦成为观察转产渔民职业成长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样本,为长效治理增添实践维度。

图为团队成员在424公园发放问卷(翁敏欣 摄)
成果转化:“一一三” 体系凝聚护江合力在深入调研长江流域湖北宜昌段 “十年禁渔” 政策的退捕、安置、发展三大关键环节后,武昌工学院 “三下乡” 暑期实践团队收获颇丰,积极筹建 “一一三” 成果体系。团队精心打造一份核心成果,旨在全面梳理调研成果,剖析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详实有力的依据。在视听成果方面,团队倾力制作《守护长江· 新生》主题纪实宣传短片,深入一线捕捉鲜活画面,通过生动影像展现禁渔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让更多人直观感受长江生态的变化与希望。此外,团队还积极拓展延伸成果,编制《长江十年禁渔知多少?》科普宣传手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普及禁渔知识,提升公众对长江禁渔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创作 “禁渔一线面孔” 人物故事特稿,深入刻画禁渔工作中的关键人物,展现他们的付出、坚守与贡献,传递正能量;制作发布 “青春护江行” 系列新媒体传播内容,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传播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长江生态保护事业中来。
此次实践中,武昌工学院实践团队以“退捕-安置-发展”为轴线,形成调研闭环,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长江禁渔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成效与挑战。团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整理形成详实的实践报告,积极为完善长江禁渔长效机制建言献策,用青春的视角与声音,讲好长江禁渔故事,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长江生态保护的队伍中来。后续,团队还计划前往枝江、荆州等地,进一步完善调研内容,扩大调研范围,丰富调研数据,为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长江禁渔长效机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持续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续写长江生态保护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