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古韵当赓续,四创拓途时——聚焦广工学子探索传统文化课堂的创新路径

    2025-07-26    阅读: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
  为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赋能基层文化建设,2025年7月14日至19日,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语翼”突击队携手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凤妍社区居委会,开展为期六天的“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体验营。此次活动,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双语为媒,手作为介,联动国际化社区,让亲子家庭在互动式文化课堂的海洋中遨游,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层脉络与隽永风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燃起创新火花。
 
互动凝共鸣:以体验为钥,开启传统文化表达的新境
  本系列互动式文化体验课堂以多维感官实践为纽带,构建传统文化活化教育场景:队员与小朋友于共习龙井茶礼中感悟东方生活美学,榫卯拼图实景教学解码古建智慧密码,协作制香囊留存专属文化记忆,生态模型游戏与环保意识培育相融合,剪纸艺术与生肖文化在双语创作中焕发新趣,大暑团扇填色让节气物候跃然纸上。这种互动式课堂以“双语讲解+手作体验”为核心,通过即时实践,跨学科融合与场景化体验,打破单向传授模式,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触摸、可创造、可传承的互动式学习范式。孩子们在“认知-动手-表达”的高效循环中主动探索,既深化了文化理解,又在协作中激发创造力,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让文化在互动中自然浸润,实现“学用结合、寓教于乐”的实效。

  代际共传承:三代人共融,延续传统文化创新的薪火
当沉淀的古韵邂逅三代人的笑颜,文化便绽放出跨越时光的璀璨光芒。社区的老人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亲历者”,生肖课上分享童年趣事,让年轻一代触摸到文化的历史温度;家长们,则成为文化传递的“翻译官”,将香料的奥秘,以孩子能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沟通之桥;孩子们,以“探索者”的姿态,和同伴搭建古建筑模型,让中华文化在日常中绽放新彩,展现出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在这场文化的盛宴中,老人传历史温度,家长架沟通之桥,孩子探文化脉搏,三代同堂,各展风采,共筑文化传承的生态链,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双语架通途:以场景为媒,解锁传统文化理解的新途
  不同于传统外语课堂那种机械堆砌词汇的教学方式,“语翼”突击队大胆创新,将英语学习深度融入文化场景之中。“BlackTea”与红茶背后有趣的渊源相互交织,“monkey”“rooster”等词汇与剪纸艺术呈现的猴、鸡形象相得益彰,抽象的语言符号有了具象的文化依托。这种“文化为体、语言为用”的教学范式成效斐然:孩子们在运用国际语言阐释本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他们不再将英语学习视为孤立的任务,而是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工具。当孩子们自信满满地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特色美食时,文化自信便有了鲜活的表达。这种从知识到能力、从理解到热爱的转变,正是“语翼”突击队教学创新的核心价值所在。

  社区聚中外:以联动为桥,拓宽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作为基层群众与外籍居民相互交流、跨文化互动频繁的国际化社区,该社区依托成熟的中外居民联动机制,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为跨文化交流搭建起高效桥梁。在国际化社区里开展双语传统文化课堂,就像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们打开了一扇互相了解的友好之门。课堂上,用双语讲解剪纸、茶艺这些传统技艺,孩子们一边动手做,一边用英语交流感受,不仅把中文词汇学得更扎实,还能自然地用英语给外国邻居介绍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社区活动时,孩子们自信地用双语展示学到的传统文化,外国友人听得津津有味,纷纷点赞,这让中华文化在国际社区里“活”了起来,也吸引更多人主动探索中国文化,实实在在地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添了把力。

  正如凤妍社区党支部书记巫聪所言:“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爱上传统,这种爱是深沉而持久的;在语言学习中学会表达,这种表达是清晰而有力的。”巫书记的话,深刻揭示了探索传统文化课堂的创新路径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价值,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文化传播的方向与路径。

  六日的课程虽已落幕,但文化传承的种子已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得益于传统文化课堂与四种创新路径巧妙融合,群众在趣味互动中提升语言能力,更深入领悟本土文化精髓。这不仅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让传统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更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这一实践,实践团生动诠释了“三下乡”活动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传播、服务基层发展方面的深刻价值与重要作用,用青春力量书写了“文化传承,青年先行”的生动篇章!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