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湖南大学实践团走访天馆村:寻产业根脉 谋振兴良策

    2025-07-26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7月中旬,骄阳似火,湖南大学“阡陌逐光·酉望天馆”实践团带着对乡村发展的热忱与责任,赴重庆市酉阳县天馆乡天馆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团队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座谈、走访特色产业负责人、实地探访苹果与蟠桃种植园区、分组入户访谈等方式,全方位、深层次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痛点,为乡村振兴探寻可行路径。

产业探微:个体经营为主 集体经济待培育

天馆村当前产业以个体经营为主,集体经济尚处于培育阶段。据村党支部副书记董飞介绍,目前多数农户以烤烟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蟠桃、苹果是较具规模的个体特色产业;作为集体经济项目的油茶种植,400余亩油茶林预计5年内进入结果期,具体时间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

苹果产业是当地特色产业的代表。负责人勾江波介绍,该产业已发展9年,目前种植面积200余亩,引入“富士”“维纳斯黄金”等优质品种。依托当地海拔优势,培育出的苹果品质优良,主打绿色生态路线。勾江波强调:“我这里的苹果不打药、不加工,纯天然,口感很好,但产量一直上不去。每年投入30多万元,产量只有两三万斤,几乎一直亏损。”

勾江波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苹果种植情况

走进苹果种植基地,实践团成员发现部分苹果进行了人工套袋。勾江波介绍:“这种袋子是定制的专利技术产品,双层结构可防高温、防雨水,且符合绿色环保标准。”实践团注意到,未套袋的苹果数量也不少,勾江波坦言,部分果实因病害已失去商品价值,因此不再套袋。他指出,当地湿热多雨的气候导致叶子发黄、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是制约苹果产量的关键因素。

蟠桃产业:规模成型 销售成瓶颈

蟠桃产业则已形成规模效应。12年的种植历史让450亩桃园年产量达约200万斤,果实脆甜口感深受市场认可。实践团在基地看到,树枝上挂满青中带红的桃子,挂果率较高。随机品尝一颗,果肉脆甜多汁。“这还不是最好吃的时候,二十天后糖分更足,口感更好。”负责人冉建华向实践团介绍,“我们的产量和口感都很好,现在销售是最大的难题。”他表示,蟠桃成熟期集中,但当地缺乏冷藏设施,销路受限,目前主要依靠超市和线下散户收购。

实践团成员与冉建华等交流蟠桃产业发展情况

破局之困:技术、资金与市场衔接难题待解

结束与村支书记董飞及产业负责人的交流,并完成实地走访后,实践团成员梳理发现,天馆村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技术短板、资金压力与市场衔接不畅。

技术探索与资金压力是苹果、蟠桃两大个体产业的共同痛点,也是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具体来看,苹果产业受气候适应性影响,叶子发黄与病虫害防治问题亟待解决;蟠桃产业因缺乏加工技术,无法有效转化过剩鲜果;村集体经济的萝卜干加工厂虽带动部分村民参与,却因资金链断裂和技术经验不足暂停运营。董飞坦言:“集体经济一直在探索,但技术和资金是两大难关,尤其是我们缺乏技术经验,资金压力也很大。”

此外,基础设施与销售渠道问题同样制约产业效能。蟠桃产区部分道路条件影响运输效率,品牌建设不足、线上推广滞后等问题突出。冉建华提到:“我们想做电商,物流没问题,但不太会用手机操作;想搞加工又没有技术。”

结束实地走访后,实践团于天馆村分组开展入户调查。当地居民对特色产业的评价颇具参考性。访谈过程中多数居民认可苹果、蟠桃的品质,居民冉女士表示:“苹果和蟠桃口感都好,特别是桃子很脆、很甜。”但部分居民提到,苹果18元/斤的价格偏高,可能影响商品拓展消费市场。

实践团成员向天馆村居民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和基本生活情况

逐光行动:精准帮扶 助力“土特色”变“金招牌”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实践团已明确帮扶思路:一是聚焦苹果产业病虫害问题,计划联系农业专家,探寻叶子发黄与病虫害防治的解决方案,注重因地制宜;二是针对蟠桃产业销售难题,制定易于操作的推广策略,协助对接电商资源,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三是梳理道路、冷藏设施等基础设施需求,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向天馆乡、村两级政府反馈民情民意,助力产业环境改善。

实践团成员向天馆乡政府组织委员张立反馈调研情况

实践团成员表示,天馆村作为此次调研的重要一站,其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基础,村民勤劳朴实,参与产业发展意愿强烈。若能有效破解技术与市场衔接难题,进一步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定能释放更大发展潜力,推动产业稳步发展。团队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准助力产业升级,让“土特色”转化为“金招牌”,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