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在长湖流域的实践成效与生态治理密码,7月4日,武昌工学院团委“‘江’心比心,‘渔’你同行”三下乡暑期调研团队走进荆州市生态环境局,以“座谈+研讨”形式与该局负责长湖保护、禁渔执法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聚焦禁渔落地举措、水质提升路径、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核心议题,用青年视角解读长江生态保护的荆州答卷。
禁渔成效显著长湖焕发生机
“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长湖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荆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道。根据我们现在观测数据,长湖水质已从2019年的整体Ⅴ类、局部劣Ⅴ类提升至2023年的整体Ⅳ类、局部Ⅲ类,总磷指标持续下降,曾经浑浊的湖面如今清澈了不少。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变化更为直观。“自从改善湿地栖息地环境后,便吸引了白鹭、苍鹭、斑嘴鸭等大量鸟类栖息。”该局工作人员笑着说,鸟类种群从2020年的10多种、3000多只,增加到2024年的20多种、近10万只,鱼类的数量和规格也在同步增长,水下生态系统正逐步恢复平衡。
这些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执行措施。荆州市构建了省、市、区、镇、村五级河湖长体系,各级湖长各司其职,常态化开展巡湖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日常执法+联合打击+科技赋能”的执法体系让非法捕捞者无处遁形,2024年就查获涉渔案件1起,查扣“三无”船只7艘、地笼51个,收缴违规钓具136根。

图为荆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基本情况(杨思航 摄)
师生共献良策助力禁渔深化
“跨区域执法时,如何协调每个地方或者部门的权责?”“渔民转产就业有哪些具体帮扶措施?”团队成员小赵率先抛出问题。
“这确实是我们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接过话头,详解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我们每月与荆门、潜江召开联席会,去年联合查处跨界案件4起,今年还将升级‘智慧巡湖’系统,让数据多跑路、执法少跑腿。”针对渔民转产,他补充道,当地已培训200余名渔民从事生态护渔、旅游服务,“既要禁得住渔,更要让渔民稳得住、能致富”。
随后,同学们陆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我们走访时发现,有些年轻人对禁渔政策不太了解,能不能用更潮的方式做宣传?”“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制作禁渔主题的海报、宣传视频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禁渔的重要性。”
对于这些建议,荆州市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想法很有创意,也很贴合实际。”该局负责人表示,将认真梳理这些建议,积极吸纳到后续的工作中,共同推动禁渔工作向纵深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向负责人提出疑问(翁敏欣 摄)
校地协同发力共绘生态蓝图
“这次研讨会让我们对长江十年禁渔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基层环保工作者的艰辛与担当。”团队负责人感慨道。接下来,团队将把研讨会上的收获整理成调研报告,同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禁渔政策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长江保护中来。
荆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也表示,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长江十年禁渔,“长江十年禁渔不只是光喊喊口号,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我们的青年学子有热情、有想法、有活力,他们的加入将为长江大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前合影(翁敏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