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赴陕西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四市水环境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大兆村、杜曲街道新樊村、大兆街道甘寨村、小兆寨子村、东祥村围绕农村环境整治与黑臭水体治理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团队成员采用实地勘察、水质检测、村民访谈等多种调研方式,力求全面了解当地水环境现状。
在长安区的各个村落,实践团成员仔细查看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与村民亲切交流,倾听他们对水环境改善的切实感受与需求。同时,针对疑似黑臭水体区域,利用专业设备进行水样采集与分析,为后续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建议积累数据。
在大兆街道大兆村沼泽附近,实践团成员采集了沼泽水样,并仔细观察水体颜色、透明度,嗅闻气味,详细了记录周边环境状况。在与村民交流中,团队了解到过去由于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河道时有异味,水质较差。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村里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情况有所改善。
烈日之下,实践团成员来到杜曲街道新樊村河边。“沿着河岸走,杂草丛生的小路像没梳理的乱发,纠缠住裤脚。队友穿着红衫在前面探路,烈日把他的影子拽得老长。路过那片绿油油的水域,恶臭混着暑气扑来。”实践团的一名成员说到。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实践团成员得知新樊村有着独特的地形,村内溪流纵横交错。实践团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杜曲街道新樊村水源卫生情况较好,无明显污染物,河流植被茂密。
随后,在与当地村干部的座谈会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村里积极响应环境整治号召,定期组织人员清理河道垃圾,但在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和长效管理机制方面还存在困难。例如,在村庄的周围有一处沼泽,因为和垃圾填埋场在一起,内有些许垃圾,污染较为严重,后续还需整治完善。
最后,实践队员最终以小兆寨子村和东祥村作为此次实践的结束点。据了解,小兆寨子村和东祥村的采样点已填埋改建,未收集水样。
此次长安区之行,为实践团成员打开了一扇观察关中平原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生动窗口。从大兆街道大兆村的采样点到杜曲街道新樊村的实地走访,从甘寨村的细致检测到小兆寨子村、东祥村的深入调研,每一步足迹都印刻着基层治理的探索,每一份水样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期盼。实践团不仅见证了长安区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取得的实效——黑臭水体渐消、村容村貌焕新,更深刻体会到治理工作的复杂性与持续性。从政策落地到村民参与,从技术应用到长效管护,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多方努力。团队将梳理调研数据、总结治理经验,为推动关中地区农村水环境治理贡献青春智慧,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青春力量在守护乡土清流的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