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探寻琅琊瓷韵,体悟文化底蕴——“沂”心筑梦实践团2025暑期探寻琅琊陶瓷琉璃馆

    2025-07-27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晨光微熹中,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沂”心筑梦实践团于2025年7月25日踏上了前往临沂琅琊陶瓷琉璃馆的旅程。作为高校文化传承实践项目的重要一环,此次研学旨在通过实地探访,近距离触摸陶瓷琉璃文化的历史脉络,在器物流转间感知传统工艺的温度。临沂琅琊陶瓷琉璃馆作为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场所,建筑面积达1704平方米,展陈面积1255平方米 ,馆内现有一个基本陈列《集瓷雅韵——南北名窑瓷器文化展》,馆藏瓷器窑口类别多样,基本涵盖西晋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典型器物,目前备案藏品310件(套),馆藏品1570件(套)。这里不仅展示了琳琅满目的陶瓷琉璃精品,更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实物,生动地展现了陶瓷琉璃文化的发展脉络。

  抵达场馆时,玻璃幕墙反射着清晨的阳光,与馆名“琅琊陶瓷琉璃馆”的古朴题字相映成趣。入馆后,讲解员首先引导我们驻足于序厅的《琅琊陶瓷琉璃发展脉络图》前,从西晋的青瓷雏形到明清的琉璃鼎盛,简明的时间轴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参观有了整体认知。

  第一展区的西晋至南北朝陶器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灰陶仓廪模型上的绳纹清晰可辨,讲解员介绍其为当时农耕文明的生动缩影。同行的历史系同学忍不住凑近展柜,轻声讨论着器物形制与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这种课本知识与实物的印证,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在“名窑精粹”展区,北宋黑定碗的釉面光泽引发众人惊叹。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透过时空感受到宋代工匠施釉时的专注。而那件被誉为“陶中瑰宝”的蛋壳陶高柄杯,在射灯下更显精巧——0.2毫米的壁厚数据,让学材料专业的男生们算起了现代陶瓷工艺的厚度极限,一时间展区里充满了“烧制温度”“胎土配比”的专业讨论。

  转至琉璃展区,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琉璃珠尤为夺目。蓝白相间的纹饰历经两千余年依然鲜亮,我们轮流用手机放大观察,试图破解古人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如何控制纹饰对称

  度。当得知这些琉璃珠曾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域时,大家纷纷感慨:原来早在千年前,中国工艺就已实现“文化输出”。现代创新展区的作品则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工艺的刻板印象。一件名为《沂蒙叠翠》的琉璃摆件,以层叠的翠绿色模拟沂蒙山区的起伏山势,融入现代抽象手法,几位学设计的同学立刻拿出速写本勾勒造型,计划将其元素融入毕业设计。

  午后的互动环节里,我们与馆内文物修复师进行了交流。看着工作台上正在修复的清代瓷片,听着“每一道裂痕都要匹配原始弧度”的修复准则,原本喧闹的队伍渐渐安静下来。有同学提问如何让年轻人关注传统工艺,修复师笑着说:“你们现在的关注,就是最好的开始。”

  离馆前,我们在文创区看到了以馆藏器物为原型设计的文具套装,蛋壳陶纹样的书签、琉璃珠造型的U盘,这些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尝试,让大家对“文化传承”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返程途中,实践团成员们整理着拍摄的300余张照片和万字笔记,讨论着后续要制作的科普视频脚本——这场始于好奇的研学之旅,已然成为我们传播传统文化的新起点。此次琅琊之行,我们不仅见证了陶瓷琉璃从实用器物到艺术瑰宝的演变,更在触摸历史温度的过程中,读懂了“工匠精神”的当代意义。正如一位同学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当古老器物遇见年轻目光,沉睡的文明便有了苏醒的力量。”

  作者:李昊潼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