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畔:青春丈量“红色国门”的引航印记
七月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强劲地掠过繁忙的日照港。巨轮如山,泊位如线,在这片蔚蓝与钢铁交织的壮阔图景里,7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一群年轻的“实践队员”脚步坚定,怀揣着探求“红色国门”文化根脉的赤诚之心,走进了引航工作的神圣腹地。他们的目标清晰而纯粹:不是习得引航的精密技艺,而是沉浸式触摸引航员文化那独特而厚重的精神内核,成为这一抹“国门红”的青春传播者。
踏入引航文化展厅,时间的卷轴在实践队员们面前徐徐铺展。从木帆船时代依靠星月与经验的原始引航,到今日依托雷达、电子海图和精密通讯的现代引航系统,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行行凝练的文字、一件件承载岁月的老物件,无声诉说着引航事业与国家主权、港口兴衰休戚与共的壮阔征程。他们驻足于展示“引航权”的展板前——引航,不仅关乎巨轮安全进出港口的复杂技术,更深植着捍卫国家领航主权的象征意义。每一次安全引领外轮入港,都是对这条“水上国门线”的庄严守护。实践队员们专注凝视,在历史光影的流转中,感受着引航员肩上那份沉甸甸的国家使命与职业荣光。

引航员的故事,在纪录片的光影中被赋予了最动人的温度。屏幕上,惊涛骇浪间引航员如履薄冰般攀爬摇晃的绳梯,毅然登临万吨巨轮;狂风骤雨中,他们凭借超凡的胆识与定力,在狭窄航道中完成一次次“穿针引线”般的极限操作,将庞然大物精准引入安全港湾。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镜头捕捉到的坚毅眼神、被海风刻蚀的黝黑面庞,以及成功引航后如释重负的疲惫身影。这沉默的影像语言,比任何说教都更具力量,在年轻队员们心中烙下深深印记:引航员文化,是迎难而上的勇毅担当,是千钧一发时的沉着如磐,更是数十年如一日守护港口大动脉畅通无阻的无言忠诚。
如何将这份震撼心灵的文化力量传递出去?实践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化身引航文化的“青春信使”,镜头聚焦于那些讲述引航发展、彰显引航精神的展陈细节;笔尖流淌的,是对引航员职业精神内核的真诚感悟与提炼。素材迅速在社交媒体平台形成涟漪——“寻找红色国门守护者”、“浪尖上的引航者”等话题下,一张张展现引航历史与精神的图片,一段段凝练感言,引发了同龄人对这一陌生职业群体的好奇与敬意。线上互动热烈,线下讨论亦随之升温,引航员这一群体的形象,正通过青年学子真诚的视角,逐渐清晰、丰满,走进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告别日照港时,海天依旧辽阔,巨轮往来不息。年轻的实践队员们回望这片沸腾的海域,心中已悄然矗立起一座精神的灯塔。那灯塔的光,源自一代代引航员以忠诚与专业铸就的“红色国门”之魂。他们的实践,虽未直接操舵巨轮,却以青春的脚步丈量了这条无形的精神航道,以真诚的传播,为那浪尖上孤独而坚定的身影,为那份守护国门、护航经济的无声誓言,点燃了理解与尊重的薪火。这薪火,正由新一代青年接过,必将照亮“国门守护者”文化传承的更远航程——在每一个惊涛时刻,总有人如灯塔般坚守,那便是引航员精神永恒不灭的坐标。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