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引航文化根脉,科普水上国门守护者
为深入理解与宣传引航员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于2025年7月26日走进山东日照港引航站,开展了一场以“科普引航文化,溯源精神根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聚焦于引航员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宣传,探寻其与地域文化,特别是齐文化与海岱文化的内在联系。

引航是主权、安全与效率的基石。在引航文化展厅的深入学习中,实践队员们系统整合形成了关于引航的基础科普认知:什么是引航?引航,是指由熟悉特定港口水文地理、航道特点、航行规则并持有资格证的引航员,登临进出港口的外籍船舶或需特殊协助的本国船舶,为其提供导航服务,引领船舶安全、高效进出港口、靠离码头或在港内移泊的专业行为;为什么要引航?其核心价值在于三个方面:一、国家主权象征: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法律,对外籍船舶实施强制引航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彰显对本国水域航行安全的管辖权。二、港口与船舶安全:港口水域情况复杂多变,暗礁、浅滩、潮流、狭窄航道以及密集的船舶交通构成巨大风险。引航员凭借对本地水域的“活海图”式精通,是保障价值巨大的船舶和港口设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三、港口运营效率:熟练的引航操作能显著缩短船舶进出港时间,加速港口周转,对保障国际贸易物流链畅通至关重要。

引航史的演进更是从经验传承到科技赋能的一部发展史和进步史。展厅内详实的史料与实物,为实践队员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引航发展史画卷。早期经验引航依赖老船工的口口相传、观星辨向、熟悉潮汐和地标等传统经验。风险高,效率受限。近现代专业化引航则随着国际贸易和船舶大型化发展,专业引航机构建立,引航员需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引航技术开始系统化、规范化。科技革命驱动新时代引航加快对雷达、电子海图(ECD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甚高频无线电话(VHF)、乃至现代引航艇和精密定位系统(如DGPS)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引航的精准度和应对复杂天气海况的能力。然而,引航员的核心判断力、决策力与临场应变能力,仍是科技无法替代的关键。
引航员文化是勇毅、精诚与地域精神的融合。实践队员们的研究视角并未局限于引航本身,更深入探究了孕育引航员精神的齐鲁文化沃土——齐文化与海岱文化的深刻影响:一是齐文化的务实与变革。齐文化素有“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重商传统和务实精神。日照港作为重要枢纽,其引航员保障的正是这条经济命脉的畅通。这种对“货畅其流”的责任感,与齐文化重视实效、服务大局的精神一脉相承。同时,齐文化中的变革图强意识,也体现在引航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引航员终身学习的要求上。二是海岱文化的勇毅与担当。海岱文化是山海交融之地孕育的文化,赋予山东人豪迈坚韧、敢于担当的特质。引航工作常需在惊涛骇浪中攀爬绳梯登轮,在极端天气下于狭窄航道内精准操控巨轮,其工作环境充满挑战与风险。引航员展现出的“向海而行”的勇毅、“泰山石敢当”般的沉稳定力以及“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正是海岱文化中勇闯风浪、负重前行的精神在当代职业群体中的生动写照。引航员文化中的那份临危不惧、恪尽职守的忠诚,深深植根于这片山海之间的精神土壤。“红色国门”的忠诚守护。引航员被称为“水上国门第一人”。他们在引领外轮时,代表的是国家形象,行使的是国家主权。这种将个人专业技能与国家荣誉、安全紧密相连的崇高使命感,是引航员文化最核心、最鲜明的“红色”底蕴。

此次日照港之行,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引航员文化是一笔融合了国家主权意识、专业奉献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质的宝贵财富。作为青年学子,他们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进行研究梳理,以传播者的身份努力讲好“水上国门守护者”的故事,让这份承载着安全、责任与地域荣光的“红色国门”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被知晓、被理解、被尊重。这,正是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