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色基因赓续,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追寻红色印记,赓续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7 月 2 日,在指导老师郭霞、刘偌熙的带领下,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声叙黄麓:口述历史采集与乡村记忆传播实践团” 以 “讲好红色故事” 为使命,奔赴黄麓镇开展实践活动。团队深入古镇街巷、红色旧址、村民家中,用访谈的深度挖掘历史细节,用影像的温度定格红色记忆,用传播的广度延续精神脉络,共同绘制了一幅红色基因代代传的生动画卷。这不仅是红色故事的抢救性记录,更是青年学子与革命历史的隔空对话,让红色精神在行走与讲述中愈发鲜活、厚重。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建麓村宋书记合影)

首站扎根:步履丈量,倾听 “民声语”
7 月 2 日上午,实践团首抵黄麓镇建麓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关于红色文化传播的务实对接在此展开。村两委干部细致介绍的本土红色资源图谱让人印象深刻。建麓村的抗日碉堡遗址诉说着烽火岁月,洪家疃的张治中故居承载着家国情怀,散落各村的老物件默默见证着时代变迁。双方围坐交流,从红色点位分布到村民知晓程度,从传播渠道效果到群众需求期盼,务实探讨如清泉涌流,让实践团对当地红色文化的根基有了清晰认知。
(图为实践团与建麓村开展对接会议)

对接会一结束,实践团便以建麓、洪家疃为圆心,迅速将足迹辐射至周边村落。队员们手持问卷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真诚的问候拉近与村民的距离,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调查的目的。问卷上的问题直指核心:是否了解本村红色故事、通过何种渠道接触红色文化、希望以怎样的形式传承红色记忆…… 一张张问卷如同一座座桥梁,将村民对本土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的感知与期盼,源源不断地汇聚成实践团前行的指南针。
(图为实践团成员发放调查问卷)

老兵家访:触摸初心,赓续 “赤子情”
岁月留痕,初心如磐。90 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梅占科的居所简朴而整洁,每一件旧物都沉淀着烽火记忆。16 岁投身军营担任文书的他,那段在零下 40 度低温冻水中浸泡致双腿冻伤残疾的经历,如同一枚深刻的烙印,镌刻着保家卫国的赤诚。战火硝烟散尽后,他带着一身荣光与伤痛回到巢湖,执起教鞭站在巢湖一中的讲台,将军人的坚毅与文人的风骨融入多年的教书育人之路。
提及如今的生活,老人眼中泛起暖意:“政府一直记挂着我们,这房子就是政府帮忙建的,日子安稳得很。” 话语间满是对当下生活的感恩。当话题转向当年的恋人、如今的老伴,一旁的奶奶轻声忆起那句穿越 70 载风雨的承诺:“你放心去,我在家守着等你。” 话音未落,两位老人饱经沧桑的双手紧紧相握,四目相对间无需多言,岁月的流转与深情的坚守静静流淌。
实践团成员围坐身旁,静静聆听着这段跨越战火与岁月的故事,手中的录音笔记录下每
一个珍贵的细节。老人的语气铿锵而有力,奶奶的眼神温柔而坚定,这无声的默契与坚守,恰是红色基因在平凡生活中最动人的延续,让 “赓续精神血脉” 的嘱托在面对面的倾听中愈发真切而厚重。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抗美援朝老兵梅占科同志)

乡音叙史:木桌对话,深谈“红土兴”
7 月 4 日,实践团成员走进建麓村退休老支书张荣家,屋中木桌擦得锃亮,两人相对坐定,便聊起了黄麓镇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近况。
张荣回忆,早些年村里年轻人多半外出打工,心思全在挣钱上,本地的红色故事少有人问津。“现在不一样了。” “政策支持越来越扎实,村民对文化传承的意识也跟着提了上来,黄麓的红色资源总算真正派上了用场。”他数着身边的例子:镇上有人把闲置的老房子改造成红色主题旅馆,;还有人开起红色餐馆,每道菜品都配着一段红色故事,来的游客常听得入神。“年轻人回来的越来越多,靠着这些红色资源创业,日子过得有奔头,这方水土也跟着添了生气。”
与张荣这一番交谈,实践团理清了黄麓镇红色文化从鲜为人知到渐入佳境的脉络,真切感受到红色资源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更明白 “讲好红色故事” 的深层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退休村支书张书记)

史迹寻踪:聆听回响,触摸 “热忱心”
7月5日,实践团队踏入巢湖之滨的张治中故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青砖黛瓦间展开。这座江淮民居以"和平将军"生平为轴,团队成员指尖抚过斑驳的作战地图与泛黄信笺,细辨"爱国为民,和平奋斗"的深意。从黄埔练兵的治军方略,到重庆谈判的折冲樽俎;从主政新疆时的民族团结政策,到建国后力促祖国统一的赤子情怀......不同历史阶段的担当故事如星火汇聚,在展陈中熔铸成"将军本色是书生"的精神丰碑,折射出统一战线智慧的恒久光芒。
实践团成员在聆听历史回声的同时,更以问卷为媒捕捉时代脉搏。随机访谈的游客中,有老者对着"三到延安"照片追忆往昔,也有青年在展台前沉思和平真谛。一份份填写的问卷,正将个体感悟编织成新时代统战工作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张治中故居)

寻访乡情:古巷留声,点亮“青春路”
7 月 6 日,洪家疃村的古巷里,实践团成员穿梭于青石板路,开启了一场“寻访乡情、汇聚民智”的温情调研。村中几乎户户门楣悬挂着“光荣之家”,红色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一段段英雄往事。循着村中老人的指引,成员们来到了一位九旬老人洪德平的家中。这位老人是故居前任守护者,他坐在斑驳的木椅上,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眼中却闪烁着对过去的怀念。
“我叔叔是将军的同窗战友……我自小就仰慕他。”洪德平老人缓缓开口,将家族记忆与历史风云娓娓道来。他讲述了年轻时的热血与激情,讲述了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岁月。他的声音虽已沙哑,但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青年们寄语:“好好学历史,惜取眼前福。”
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用心记录。他们用相机定格下老人的面容,用笔记本记下每一句珍贵的话语。这些生动的故事和质朴的期望,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青年们前行的道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洪德平爷爷)

补录之行:拾遗补缺,镌刻“细节痕”
7月8日清晨,实践团再次走进洪家疃村,经过六天密集寻访的实践团重返这片青石板铺就的村落,一场“查漏补缺、定格细节”的补拍行动悄然展开。
从晨光里古巷墙头漏下的斑驳光影,到屋檐下“光荣之家”牌匾被阳光拉长的轮廓;从九旬老人洪德平家中那把斑驳木椅的纹理特写,到青石板路上被岁月磨出的温润弧度,每一处曾被忽略的细节都被镜头捕捉。这些补录的画面如散落的拼图,与先前的记录一同拼出村落最鲜活的模样,让这段寻访的记忆更加丰盈而深刻。

结语:七日履痕,青春淬炼“真品格”
回望七日征程,实践团的脚步踏过故居的青砖、古巷的石板、村落的阡陌,在历史回响与现实观察中,悄然完成一场青春的淬炼。理想信念在九旬老人的寄语中愈发坚定,家国情怀在“光荣之家”的红牌下不断升温;国情认知从书本走向鲜活的乡音民语,实践能力在问卷调研与补拍记录中渐次提升,意志品质则在密集行程的奔波里愈发坚韧。行囊中满载的不仅是故事与数据,更是青年对“国之大者”的深刻体悟,对使命担当的生动诠释。这场征途,让青春在与大地的对话中褪去青涩,在与时代的同频中锚定方向,更在“知行合一”的实践里,书写“强国有我”的青春注脚。 (通讯员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