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7月16日,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北斗筑梦团队在漯河市舞阳县天边杨小学开展了以“艺术素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围绕美术、音乐、手工三方面开展趣味课堂,旨在激发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将美的种子播散在孩子们的心中,丰富乡村孩子的生活。
讲解绘画知识,激发创造热情 绘画鉴赏课上,实践队员先以生动的语言讲解了基础绘画知识,随后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投影在屏幕上。“大家仔细看看,这幅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呀?”队员何心怡笑着向孩子们提问。话音刚落,四年级的小豪立刻举起手:“老师,画里的人没有眉毛!”当孩子们凑近屏幕确认这一细节后,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为小豪的细致观察喝彩。何心怡顺势引导:“再看看她的眼睛,是不是从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对着你笑呢?”孩子们纷纷凑近屏幕端详,随即兴奋地回应:“是呀!真的在笑!”“这就是艺术的神奇之处哦,”实践队员笑着总结。随后,队员们为孩子们分发画笔与画纸,鼓励大家不用拘泥于任何形式,把心里想的画出来就好。拿到工具的孩子们立刻动笔,在纸上尽情挥洒想象,用色彩与线条勾勒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图为小朋友在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聆听动人旋律,感受歌声魅力 “大家听听看,这几首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情绪呀?”支教课堂上,实践队员播放起《命运交响曲》、《隐形的翅膀》、《晴天》等不同风格的歌曲,向孩子们抛出问题。旋律流淌间,孩子们或侧耳倾听,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命运交响曲》听起来特别有劲儿,像在跟什么东西较劲!”小思同率先举手,语气笃定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小梦圆紧接着说:“《隐形的翅膀》让我觉得很勇敢,好像再难的事都能过去”;还有孩子轻声补充:“《晴天》的调子轻轻的,但听完心里有点酸酸的,像想起了什么难忘的事。”面对孩子们细腻的感受,实践队员笑着竖起大拇指:“大家听得真仔细!”随后,队员顺势引导孩子们走进旋律背后的故事——从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坚韧,到《隐形的翅膀》里对希望的执着,再到《晴天》中藏着的青春怅惘,让孩子们在感知音乐情绪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不同情感背后的意义,学会用更温柔的目光看待世界与他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让小朋友聆听歌曲
巧做创意手工,锻炼动手能力 情绪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动手的能力也必不可少。实践队员精心设计了一场创意手工活动,让孩子们在指尖的灵动中感受创造的乐趣。活动现场,实践队员先为孩子们分发彩纸,一边演示一边细致讲解折剪的技巧。随着一声“大家动手试试吧”,孩子们纷纷投入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时间”:他们有的拿起彩纸,指尖翻飞间折出一艘艘带着童趣的小船和飞机;有的巧妙利用不同颜色的折纸,拼贴出一件件充满巧思的“特色服装”。制作过程中,实践队员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时而俯身示范难点,时而轻声解答疑问。孩子们个个神情专注,眼神里闪烁着对创作的热情。此刻,他们仿佛都是小小艺术家,用双手将心中的世界一点点勾勒成形。

图为实践队员在指导小朋友制作手工艺品
这些在支教课堂上绽放的艺术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童心的星河。或许这些课堂无法立刻改变什么,但那些被艺术浸润过的心灵,会永远记得这份纯粹的感动——原来美可以这样简单,梦想可以这样具体。而这,正是教育最温柔的力量:用艺术为翅膀,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勇敢飞翔,让每一份成长都带着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