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知行柳城,文脉薪传”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实地探访“柳蔬绿都研学基地”,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深入探究农产品种植的演进脉络、现代农业技术革新成果及自动化种植前沿应用,近距离感受农业科普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交融。

图为实践团“幽默”合照 苏斌摄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沿着农业发展的时间轴线,系统了解到从传统露天种植到设施农业,再到智慧农业的演进历程。讲解员重点介绍了基地在现代农业技术上的突破:水肥一体化培养技术通过精准调控养分供给。
步入基地,成片的绿色作物在智能温室中舒展枝叶,与传统农田的景象截然不同。经介绍,这里是产业链的“第一车间”,孕育着桂蜜“12号”、豆角和黄瓜等植物,植物叶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水,根系却洁净地舒展在营养液中,“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增产,这是农业自动化能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图为桂密12号培养基地 苏斌摄
基地内,水肥一体化系统正通过管道精准输送养分,椰糠基质替代传统土壤实现零污染种植,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与光照——这些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基地内的农作物背后都是从田间到车间的标准化管控。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柳蔬绿都研学基地自建成以来,已接待各类研学团队超500批次,成为当地著名的中小学研学基地。

图为王先生给实践团成员介绍园区情况 苏斌摄
从田间的智能种植到车间的标准化加工,柳蔬绿都研学基地犹如一座桥梁,连接起农作物的“第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在这里,现代农业技术为传统美食注入了工业化基因,而对古法工艺的坚守,则让产业发展始终保留着地道的“柳州味道”。正如讲解员所言:“柳蔬绿都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出多少作物,更在于它证明了——只有扎根土地、拥抱创新,传统产业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与讲解人合照 苏斌摄
此次探访,实践团深刻体会到农业的现代化并非对传统的摒弃,而是通过科技实现创造性转化。正如基地所展现的,从先民的农时智慧到如今的智能算法,从人工培肥到精准水肥,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正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共生共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