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广西师范大学:蓝海拾遗探非遗,青创侨阳赋新能

    2025-07-28    阅读:
    来源:“蓝海拾遗·青创侨阳”青春实践队
         2025年7月8日至7月14日,广西师范大学“蓝海拾遗,青创侨阳”青春实践队在广西北海市相继开展调研北海非遗文化与非遗经济现状,走访北海市工艺美术博览园等地,访谈传承人及居民,评估文旅带动效应等活动。活动旨在通过拍摄《北海非遗文化之旅》宣传片(抖音/B站推广)、制作“非遗+疍家”微课堂来增强文化传播,并通过形成调研报告、宣传视频、文旅策划等成果来助力非遗“出圈”,推动文旅融合与居民增收。
       “蓝海拾遗,青创侨阳”团队成员踏着湿润的青石板路,来到海上丝路北海工艺美术博览园。他们首先跟随着贝雕工艺传承人来到贝雕技艺展示区。一件件精美的贝雕作品沐浴在轻柔的阳光里,其静谧感仿佛诉说着岁月未逝、繁华永存的韵味,更诠释着贝雕匠人“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
         于“贝雕风采”展厅,令团队成员叹为观止的是三件贝雕作品:《大廉山》、《黄山奇松》、《对虾》及其背后精益求精、呕心沥血的动人故事。“《大廉山》创作耗时三年,用278片不同厚度的贝壳叠雕出‘山雾流动’的效果。大廉山即北海市及合浦县的最高峰,因纪念东汉时期清廉太守费贻而得名。”这幅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作品在射灯下显现出奇特的视觉现象——随着观察角度变化,山间云雾竟似在缓缓飘移。
         移步至作品《对虾》,团队成员发出惊叹。“创作大师曾观察活虾三个月,”传承人讲解道,“每根须子由0.1毫米的贝片削成,中间留着细如发丝的贝筋连接。"
         在《黄山奇松》前,传承人带着叹服的语气说匠人当年创作时,锲而不舍地将粗粝的砗磲被雕琢成嶙峋山石,将纤薄的珍珠母贝化作松针,整件作品来来回回包含1228个雕刻面,最薄的松针部位仅0.05毫米。"匠人常说'贝雕要有金石气'。"他指着松干上特意保留的天然贝纹,"这些波浪纹正是百年砗磲的生长印记。”
         团队采访传承人贝雕的制作工艺时,传承人遂带领成员们到动态展示区,其展墙上展示着贝雕制作的十道核心工序,比较核心的四道:第一是选贝。“砗磲“适合雕山石(密度高,可多层透雕),“鹦鹉螺“宜作花卉(虹彩变化丰富),“夜光螺”专用于月光效果(含荧光物质)。第二是软化处理,即秘方溶液温度恒定40℃,浸泡时长精确至分钟。第三是粗坯定型。定位刀用于确定作品轴线;轮廓刀用于勾勒基本形态;韵律刀用于预留光影变化空间。最后是精雕细琢。比如:松针雕刻每分钟落刀92次,虾须部位需在放大40倍条件下作业。
         结束后传承人对团队成员的实践计划表示极大的支持并做出了指导。“蓝海拾遗,青创侨阳”青春实践队团队成员也根据侨港与疍家小镇非遗博览馆的多次调研与采访,创作出了《北海两镇非遗文化之旅》的宣传片、两部微课堂“非遗小课堂”“疍家历史文化微课堂”来推广文旅资源,助力北海非遗“出圈”,对推动文旅融合促进增收有极大意义。
保持专注,摆脱杂念。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在自律中涵养清正,方能历练出内心的从容。一雕一琢的修炼,终成万物栩栩如生的盛宴。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