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星火接力力筑乡兴实践队踏入乡野躬耕路共筑农科振兴梦

    2025-07-28    阅读:
    来源:作者

  为积极响应科技支农的号召,深化农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星火接力,力筑乡兴”科技支农实践团,满怀热忱地踏上了乡野躬耕之旅。我们奔赴贾庄村、中薯农业、清喜生态农业等地,围绕作物品种调研、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等核心任务,展开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踏入贾庄村的花生田,脚下的泥土与枝叶间的露珠,让课本里的“品种选育”不再是抽象概念。蹲在田垄间对比不同花生的株高、结果量,听老师讲解如何让品种特性与当地气候土壤“对话”,才懂一颗好花生背后藏着多少因地制宜的智慧。识别叶斑病时的专注,记录蚜虫踪迹时的细致,让我们明白农业实践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用科学视角解读每片叶子的“语言”,这种从理论到田间的跨越,是课堂永远给不了的成长。
  我们跟着老师追溯病因、制定防治方案。当生物防治的天敌与精准用药的方案落地,看着农户紧锁的眉头舒展,突然读懂“学以致用”四个字的分量。我们不再是旁观者——测算亩产、规划轮作、试验土壤改良剂,这些举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农业发展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年轻人用专业知识搭建起科学与土地的桥梁。

  踏进中薯农业的大棚,甘薯苗的绿意扑面而来,把“探薯明技术”的初心照进了现实。看着不同品种的苗株在精心调控的环境里舒展枝叶,才发现每一株苗的茁壮成长都藏着精准的水肥管理密码。这些触手可及的培育场景,让课本里的理论长出了根须,也让我们对现代农业的“精细化”有了最生动的认知。
  去深入探索,更像一场甘薯种植的“进阶课”。从品种栽培的区域适配性,到大棚管理的实操技巧,技术人员的讲解让我们明白,甘薯种植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努力,而是品种、密度、施肥等多要素的科学协同。温室脱毒育苗技术展现的科技力量,让我们看到科技如何为传统作物注入新活力。我们不再是技术的旁观者,而是真切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里藏着的农业智慧。

  踏入清喜生态农业的田间地头,轮作的智慧在泥土与作物间悄然绽放。当目光掠过油菜与甘薯交替生长的地块,土壤肥力的提升、病虫害的减少不再是课本上的理论描述,而是根系舒展的鲜活证明。轮作是大地的呼吸节奏,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密码——这份从观察中得来的认知,让“理论联系实际”有了沉甸甸的质感,也让我们看见农业现代化背后,科技与自然共生的力量。
  叶片采集与实验室分析,是一场从田野到实验室的深度探索。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抽象机制转化为可触摸的实验数据。在反复调试设备、整理分析结果的过程中,不仅是实验技能的提升,更让我们懂得:科研并非遥不可及的云端,而是扎根大地的探索,每一份精准的数据背后,都藏着破解作物生长奥秘的钥匙。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更增强了我们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农科学子,我们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化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用实际行动践行“星火接力,力筑乡兴”的承诺,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