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家村,每一样东西都藏着密码:仡佬族蜡染的纹样是文化的密码,留守儿童的画是童心的密码,红苕粉的制作工艺是生活的密码。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实践团的队员们,正用青春的眼睛解码这些密码,读懂乡村的故事。
队员们在王婆婆的蜡染布上发现了第一个密码。“这‘螺旋纹’是模仿红苕藤的,我们祖祖辈辈种红苕,就把它画在布上。”老人的话让队员们恍然大悟。他们比对了20多块老蜡染,发现近一半图案都与农耕有关:“这哪是简单的花纹,分明是仡佬人的‘农耕日记’啊!”团队据此做了个小型展览,把蜡染纹样和对应的农活照片贴在一起,村民们看了都啧啧称奇:“原来我们的布上藏着这么多讲究。”
第二个密码藏在孩子们的画里。实践团辅导留守儿童画画时,发现他们总爱把红苕粉画成“天上的云”,把蜡染布画成“地上的河”。“因为爷爷说,粉卖了钱,就能像云朵一样飘去城里看爸妈。”10岁的小雨解释道。队员们把这些画做成了绘本,取名《何家村的云与河》,还让孩子们给绘本配音,发布在网上。“没想到有城里人联系我们,说想来看看‘有云有河’的村子。”村支书笑着说。
第三个密码藏在红苕粉的工艺里。队员们跟着李爷爷学制粉,发现每一步都有“讲究”:选红苕要“看肚脐眼”(芽眼小的更粉),磨浆要“听声音”(石磨转得匀才细腻)。“这都是老辈试出来的道理,比书本管用。”队员张涪翔把这些“土知识”整理成《红苕粉制作口诀》,用方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村民们都爱念。
解码的过程,也是队员们重新认识乡村的过程。“以前觉得乡村是落后的,现在才发现,这里的每样东西都有智慧。”队员袁志瑞说,他们要把这些密码带回学校,让更多人知道,乡村不是“被帮扶者”,而是一座藏着宝藏的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