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以青春为笔,绘就何家村的三色图景

    2025-07-28    阅读:
    来源: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仡乡燃星火,青耘何家村”乡村振兴实践团

  何家村的夏日调色盘里,因一群大学生的到来,多了几笔鲜亮的色彩:仡佬族蜡染的靛蓝更浓了,留守儿童脸上的橙红笑容更艳了,红苕粉的雪白更纯了——这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仡乡燃星火”实践团用青春画下的乡村图景。

  靛蓝色的笔触,画在传承的布上。队员们跟着王婆婆学蜡染,不仅学技艺,更学背后的故事。“这‘太阳纹’是说,日子要像太阳一样红火。”老人的话被队员们记在本子上,配上拍摄的工艺视频,做成了《蜡染里的生活哲学》系列推文。有位设计师看到后,特意联系村里,想合作开发蜡染文创,“没想到老手艺还能引来新机会。”王婆婆笑得合不拢嘴。

  橙红色的笔触,画在童心的纸上。实践团在村里开设“七彩课堂”,橙色代表活力,是队员们带孩子们做游戏时的笑脸;红色代表希望,是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时的认真。队员曾宇明发现留守儿童小浩怕黑,就教他用蜡笔在纸上画“星星”:“想爸妈的时候,就看这些星星,它们会把思念带到城里。”现在,小浩的床头贴满了星星画,再也不喊怕黑了。

  雪白色的笔触,画在产业的路上。为了帮红苕粉打开销路,队员们可没少下功夫:给粉坊拍“纪录片”,展示11道纯手工工序;开直播时,让李爷爷用方言讲“红苕粉炖腊肉”的家常做法;还设计了“买粉送蜡染书签”的活动。“现在不光粉好卖,连带着游客都多了,有人专门来学做粉、看蜡染。”村主任算起账来,笑得眼角起了褶子。

  三色交融,绘出的是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队员们说,离村时最难忘的,是王婆婆送的蜡染手帕(上面有三色纹样)、孩子们画的全家福(里面有队员们的身影)、李爷爷塞的红苕粉(沉甸甸的)。“这些都是何家村给我们的‘调色盘’,提醒我们要一直为乡村添彩。”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