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重庆市永川区合兴村。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以《长津湖》战斗片段为起点,通过“观影感悟—诗文诵读—初心寄语—战歌传唱”的环节设计,让革命精神在孩子们心中从震撼到共鸣,从理解到向往,层层递进、落地生根。
炮火中的冲锋:从光影到心灵的冲击 “今天我们先看一段特别勇敢的叔叔们的故事。”支教老师话音刚落,教室屏幕亮起《长津湖》的战斗片段: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顶着密集的子弹冲锋,奋勇冲锋,与敌人殊死搏斗,炮弹在身边炸开时,他们翻滚着躲避,随即又爬起来继续向前,嘶吼声、枪炮声交织成震撼的战场交响。
在影片结束之后,支教老师请小朋友们说出自己的观影感想。小朋友们纷纷表示影片中的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自己的榜样。要向战士们学习。
诗文咏志:少年心声映初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教室里,孩子们捧着印着拼音和插画的《少年中国说》,在支教老师的带领下逐句诵读。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课本上,“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插画与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相映成趣。
分享感悟环节,孩子们的发言质朴而热烈。“我想做有能力的人,好好学习,将来带家乡变样!”,“老师说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要每天早起读书,让这‘太阳’更亮!”
队员廖同学看着孩子们的认真模样,动情地说:“每次读‘少年强则国强’,都觉得心里发烫。今天听你们说‘要做照亮家乡的太阳’,突然明白:所谓‘少年中国’,从来不是遥远的愿景,就是你们此刻眼里的光、心里的劲儿。”
军旅寄语:戎装虽卸,初心不改 孩子们的心声未落,曾是武警战士的队员站起来,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语气坚定而温和:“听完各位同学的发言,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忽然懂了:我曾握紧钢枪守护的,正是这‘红日初升’的朝气;如今卸下戎装,仍要做托举朝阳的手。”
他略作停顿继续说道:“少年的‘强’,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前辈铺路,我们护持,他们终将长成中国的脊梁,这便是代代相传的‘少年中国’。”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有孩子悄悄把“中国的脊梁”几个字用铅笔圈了起来。
战歌续魂:嘹亮旋律承壮志 退伍军人的寄语余温未散,支教老师举起印着简谱的歌单:“孩子们,前辈用热血守护‘少年强’,我们就用歌声唱出‘少年志’!”随着《强军战歌》的前奏响起,“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的旋律从孩子们口中迸发,虽带着童声的青涩,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结语 这场红色课堂,没有复杂的道理,却让“英雄”“守护”“担当”这些词,变成了孩子们看得见的炮火冲锋、读得出的少年壮志、听得见的嘹亮歌声。正如支教老师所说:“影片里的冲锋是为了守护今天,我们的课堂是为了照亮明天。孩子们的每一句‘我要学’,都是对英雄最好的回答。”在教室里,红色的种子已被炮火点燃,被诗文滋养,正顺着歌声的方向,悄悄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