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访临沂孔庙,探文化根脉,谋创新路径——记山东理工大学“沂”心筑梦实践团暑期研学

    2025-07-29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为深入探究临沂孔庙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探索文化旅游创新路径,2025年7月27日,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沂”心筑梦实践团赴临沂孔庙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通过参观走访、聆听讲解、交流探讨等形式,聚焦孔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推动文化旅游创新性发展积累实践经验。

图一 “沂”心筑梦实践团于孔庙门前合影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将目光投向孔庙内的古树。成员们仔细观察古树的形态特征,认真记录每一株古树的传说故事,并不时驻足交流。当谈及银杏树“公孙树”的别称时,实践团成员围绕其“公公种树,孙子得果”的文化寓意展开讨论,认为这一别称既体现了银杏树生长缓慢、寿命绵长的生态特性,更暗含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传承智慧。结合专业知识,成员们进一步分析了雌雄银杏树的生态差异,从科学角度挖掘古树承载的历史记忆与生态价值,深刻认识到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紧密关联。

图二 “沂”心筑梦实践团于孔庙内观察古树
随后,实践团成员迎来了庄重的祭祀礼仪学习环节。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成员们反复练习礼仪规范:双手交叠的位置、躬身弯腰的角度、行礼时的神情姿态,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礼仪不仅是形式,更是对先师的敬畏与追思。”列队整齐后,随着肃穆的氛围渐起,实践团成员以标准的传统礼仪躬身行礼,三鞠躬时身姿挺拔而恭敬,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对至圣先师的崇敬。这一过程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到,传统礼仪既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精神的传承,每一个规范的动作背后,都是对“尊师重道”“立德树人”理念的践行。

图三 “沂”心筑梦实践团于孔庙学习祭祀礼仪
在陈列孔子及其弟子事迹的展厅内,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孔子周游列国的执着坚守,到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再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成员们专注聆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面对“孔子为何坚持周游列国传播思想”“贤弟子们的品格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等疑问,成员们主动与讲解员交流探讨,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儒家思想“仁”“礼”“智”等核心内涵的理解,更从先贤故事中汲取到坚守理想、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图四 “沂”心筑梦实践团于孔庙参观孔子及其弟子事迹展厅
座谈环节中,实践团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展开热烈讨论。结合调研所见所感,成员们提出,可借助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穿越”至古代孔庙,亲历祭孔大典、与虚拟弟子对话,让传统文化从“静态观赏”变为“动态参与”;针对青少年群体,可联合学校开发AR研学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走进”孔庙,参与虚拟讲学、礼仪互动,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些建议既立足孔庙的文化内核,又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体现了成员们对“守正创新”的思考。

图五 “沂”心筑梦实践团于孔庙参与座谈讨论
此次临沂孔庙调研之行,实践团成员不仅从古树、礼仪、事迹中触摸到儒家文化的深厚根脉,更在思考与探讨中明晰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传承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以创新思维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未来,实践团将带着调研成果继续探索,让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李昊潼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