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乡村教育振兴下“资助+心理”服务对乡村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实践对策 —— 以湘乡市山枣中学为例

    2025-07-29    阅读:
    来源:陈河
【摘要】
  在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助力乡村学生全面成长,提升资助育人实效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湖南工程学院“资助+心理”教育关爱服务团于湘乡市山枣中学开展了为期6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政策宣讲、团体辅导、科普课堂、励志教育、趣味英语、红色教育等多样化形式,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师生反馈等方式,围绕资助政策普及、学生心理状态改善、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展开实践调研。研究发现,“资助+心理”融合服务模式在缓解学生经济压力、增强学习动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乡村学校在资源整合、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以湘乡市山枣中学为典型调查目的地,分析“资助+心理”服务对乡村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总结实践经验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中资助与心理服务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地区乡村学校的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教育振兴、“资助+心理”服务、乡村学生成长、政策宣讲
【前言】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而乡村学生的全面成长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保障,更离不开心理健康层面的支持。在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资助+心理”协同服务模式,破解乡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压力、心理困惑、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当前,我国乡村地区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资助政策普及不充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两者融合度低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湘乡市山枣中学作为乡村学校的典型代表,其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经济负担、心理适应、学习动力等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夯实乡村教育振兴的人才培育基础,才能提升全国农村教育整体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乡村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一、实践背景
  湘乡市深入贯彻乡村教育振兴战略,聚焦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与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资助政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举措,为乡村学生成长搭建支持平台。山枣中学作为当地乡村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但受地域条件、资源配置等因素限制,仍面临资助政策知晓度不足、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覆盖不全面等问题。
二、实践主题
  教育关爱
三、实践地点
  湘乡市山枣中学
  湘乡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山枣中学地处该市乡村区域,服务周边多个村落学生。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配置等方面虽有改善,但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资助服务与系统性心理支持仍有提升空间。
四、实践过程
(1)群众反响
  实践团抵达山枣中学后,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询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资助政策的知晓度、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程度,收集对实践活动的初步反馈,为后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2)实地考察
  实践团下乡走访每家每户,通过入户询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家长对子女心理状况的认知,掌握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家庭层面在“资助+心理”服务中的需求与困境。
(3)分析相关结果
  结合调研数据与实地考察情况,梳理出山枣中学在“资助+心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政策宣传形式单一,学生及家长对政策细节了解不深入
二、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零散活动为主,没形成固定模式
三、资助与心理服务缺乏联动,未能形成协同效应
四、学生在学习动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与经济压力关联度较高
(4)开展具体实践活动
1.资助政策宣讲
  志愿者通过通俗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及家长解读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政策,发放宣传手册,明确申请条件与流程,消除“不敢申请、不会申请”的顾虑。
2.主题团体辅导
  针对不同状况设计“自信心培养”“团队协作”“情绪管理”等活动:通过“情绪漂流瓶”绘画释放压力、“花开花落”游戏增强协作意识,“生命成长树”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提升人际交往与心理调适能力。参与学生表示:“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时,感觉自己更敢说话了。”
3.励志与红色教育
  志愿者分享很多克服贫困、努力求学的例子,结合红色故事讲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激励学生将资助转化为学习动力。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哥哥姐姐的故事让我明白,困难不可怕,努力就能有出路。”
4.学科辅助与心理融合
  开设趣味英语、科学实验课堂(如电动赛车 DIY、手摇发电体验),在传授知识时关注学生状态,对畏难学生及时鼓励,帮助建立“我能行”的积极心态。
5.实践基地揭牌
  湖南工程学院与山枣中学联合举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明确校地双方在资源共享、活动常态化等方面的合作方向,为“资助+心理”服务的长期开展奠定基础。
 五、实际调查过程
(1)问卷调查过程
围绕学生心理状态、资助政策认知、活动需求等维度设计专项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学生及教师,其中18岁以下占28%,18-60岁占60%,60岁以上占12%;从学历层次看,初中及以下占52%,高中占30%,大专及以上占18%。问卷设置了“是否因家庭经济状况感到自卑”“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希望参与哪些类型的课外活动”“是否有倾诉心事的需求”等具体问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量化相关情况。回收有效问卷的有效率达较高水平,统计分析显示,在资助政策认知方面,仅30%的受访者能准确说出3项及以上资助政策,反映出政策普及仍存在短板;在活动需求上,75%的学生希望增加科技、艺术类活动,体现出乡村学生对综合素质培养的迫切需求;而心理需求层面,60%的留守儿童表示“希望有人倾听心事”,凸显了乡村留守儿童在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方面的强烈诉求;同时,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产生的自卑心理、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也在问卷反馈中有所体现。这些数据为后续“资助+心理”服务的精准开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靶向依据。
(2)实地考察
  过程组织调研团队深入山枣中学课堂、宿舍、操场等场景进行持续观察,重点记录学生在课堂互动、小组合作、课余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情绪状态,如是否存在退缩回避、过度沉默、易冲动等情况。同时,与部分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学生在家庭沟通、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典型心理问题,例如“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陪伴,出现安全感不足、不愿与人交流的现象”“经济困难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常因担心被区别对待而刻意疏远他人”等。此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开展一对一访谈,以“你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哪里”“遇到烦心事时会向谁倾诉”等开放性问题,深入挖掘其内心真实想法与心理需求,补充问卷调查中难以体现的细节信息。
六、问题建议解决对策
1.构建“资助 + 心理”协同机制
  建立校地联动服务体系,将资助与心理服务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制定年度计划,明确班主任、心理教师、高校志愿者的分工,确保两项工作无缝衔接。
2.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
  采用短视频、漫画等通俗形式宣传资助政策;开发“资助政策+心理疏导”主题课程,融入班会与课堂;利用实践基地定期开展高校志愿者下乡服务,形成“学期有课程、假期有活动”的模式。
3.加强师资培训与资源引入
  为山枣中学教师提供资助政策解读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依托高校资源,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到校指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与动态资助数据库,实现精准服务。
4.强化学生内生动力培育
  通过“励志故事分享会”“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经济资助转化为成长动力;组织“乡村振兴小使者”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责任感,树立“学成反哺”的信念。
 【总结】
  “资助+心理”服务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创新模式,在山枣中学的实践中展现出显著价值:既为经济困难学生扫清求学障碍,也为其心理健康筑起“防护墙”。尽管当前存在资源整合与长效机制等问题,但通过校地合作、形式创新与精准服务,可逐步完善该模式。未来,需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因地制宜优化服务内容,让“资助+心理”服务成为助力乡村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支撑,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小乐,车晓涛,李渊,等.爱的“三次方”——关爱乡村儿童教育成长助力乡村教育振兴[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培训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城乡电力(农电)分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与专利评价工作委员会.全国能源电力优秀党建典型案例(2024).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2025:572-573.DOI:10.26914/c.cnkihy.2025.021753.
[2]曹亮.乡村振兴下以心理服务培育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5,36(06):107-109+123.
[3]黄思思.乡村振兴背景下企业助力乡村小学发展的管理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4.DOI:10.27036/d.cnki.ggxsu.2024.000578.
[4]杜举.乡村振兴视域下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1,(21):27-29.
[5]韩丽,王晓慧.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教育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7):314-315.
 
 图为志愿者们和孩子们合影。陈喆 供图。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