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育苗润童心 逐卜支教暖乡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乡村文化振兴·育苗行服务团三下乡支教活动纪实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教育发展,2025年7月13日-17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乡村文化振兴·育苗行服务团赴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逐卜乡逐卜中心小学成功开展以“心灵护航,童心向阳”为主题的三下乡支教活动。团队依托文化传承、知识科普、创意实践三大类课程,为乡村学生搭建知行合一的学习平台,为乡村教育注入青春动能。
精心筹备,锚定需求蓄势发
7 月 13 日上午,实践团抵达逐卜中心小学,团队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与校方成功对接。校长和老师们在与实践团交流中提到,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较大,许多学生由祖辈照料,缺乏父母的关爱,课外陪伴与拓展资源也相对匮乏。这一情况让志愿者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此次支教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有效路径,更是给予学生们情感关怀的有力渠道。
在校长和老师们的热情帮助下,实践团成员们迅速熟悉校园环境及周边情况,高效完成宿舍、教室和食堂的整理工作。安置完毕后,团队分组进行材料准备与场地布置,并于当晚召开活动预备会,完善教学计划,梳理教学流程,模拟教学场景,明确注意事项,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彩课堂,三维赋能启童心
7月14日-17日,支教活动全面展开。实践团以“文化扎根、知识护身、创意筑梦”为目标,设计了贴合乡村学生成长的一 系列课程。
文化传承类课程让乡村儿童找到家乡归属感。“花山岩画”课程带领学生们探索家乡文化遗产的奥秘,了解其文化历史与保护意义,并通过扭扭棒手工创作重现骆越文明。从古老的祭祀场景到生活化的动植物与人物形象,学生们用作品表达了对家乡文化的独特理解。“漆扇制作”作为融合漆艺与扇文化的非遗技艺体验,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学生们在调漆、上色的专注过程中,流露出对传统技艺之美的向往,悄然种下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
知识科普类课程为学生筑牢安全防线。结合广西地理特点设计的“毒蛇科普”课,通过模型辨认、情景模拟,让学生们掌握“遇蛇不慌张、退避记特征”的自救要点;“口腔科普”则通过放映动画视频和讲解牙齿模型的形式向学生们传递了口腔保健知识,助力健康成长。
创意实践类课程为学生们提供表达想法的途径。“种子作画”与“植物拓印”活动中,学生们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创作,作品涵盖动物、植物、场景等多种题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将美好愿望融入手工作品中,并主动讲述作品构思,分享创作灵感,展现出的童真与艺术潜力令人欣喜。
心灵交汇,双向成长绽芳华
短短数日的相处,志愿者们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学生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主动交流、积极表达,其成长变化令志愿者们倍感欣慰。志愿者们不仅向学生们传递了知识与欢乐,还在服务中深化了对责任与使命的理解。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认真进行了总结反思,为后续支教积累经验。逐卜小学校方对活动成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并期待未来有更多合作机会,共同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
此次“育苗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播撒,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青春的实践。志愿者用专业的知识与真诚的态度,为乡村孩子的成长增添了一抹亮色;而孩子们纯粹的笑容与成长,也为实践团成员留下了宝贵的记忆,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教育振兴,要先温暖心灵”的意义。这种青春与童心的交融,将永远在逐卜乡的土地上熠熠生辉,温暖着每一个追求知识与梦想的灵魂,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得更加灿烂。

图1:实践团与校方初次接洽

图2:学生们借助扭扭棒重现骆越文明

图3:志愿者与学生共同制作非遗漆扇

图4:口腔科普员讲解口腔健康知识

图5:学生竞答常见毒蛇知识

图6:志愿者指导学生进行植物拓印

图7:学生分享种子画创作灵感

图8:志愿者与学生、老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