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苏州学子三下乡:探红色圣地,悟初心使命

    2025-07-29    阅读:
    来源: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推动红色文化传播,7月27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青春向党”实践团成员胡雅琪前往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开展红色文化学习与传承系列活动。
  回望历史,触摸红色岁月
  中共华中工委自1947年11月成立,至1949年4月完成历史使命,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于华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胡雅琪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影像资料。从泛黄的手稿、磨损的武器,到记录着革命事迹的文献,无一不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她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牺牲、顽强拼搏的崇高精神。
  一件打满补丁的旧棉衣,引起了实践团成员胡雅琪的注意。这件棉衣是当时华中工委一位工作人员的,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它抵御了严寒,陪伴着主人走过了无数艰难的岁月。透过这件棉衣,仿佛能看到先辈们在冰天雪地里为革命奔波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在纪念馆的多媒体展示区,柔和的光线与电子屏的光影交织,营造出沉静而庄重的氛围。驻足于环形展墙前,随着影像资料的缓缓播放,华中工委领导下的革命岁月逐渐清晰起来——画面中,翻身农民手捧土地证时眼中闪烁的泪光,与干部们在田间地头丈量土地、宣讲政策的忙碌身影交相辉映,生动再现了土地改革中“耕者有其田”的历史性变革;前线阵地的炮火声里,支前群众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在泥泞的道路上向着战场方向汇聚,车上的粮食、弹药与他们坚毅的面庞,构成了军民同心的壮阔图景;后方的工厂里机器轰鸣,农民们在开垦的荒地上辛勤劳作,纺车转动的丝线与田野里的稻浪,共同编织出发展生产、支援战争的坚实根基。
  这些影像没有刻意的渲染,却以真实的力量直抵人心。实践团成员胡雅琪静静注视着屏幕,当看到华中工委的同志们在油灯下研究部署工作,在群众家中促膝长谈,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的画面时,她的目光逐渐变得凝重而深沉。那些黑白影像里的每一个细节——被岁月磨白的文件、磨破底的布鞋、群众送来的一碗热粥,都让她更深刻地理解到:华中工委不仅是战争时期的指挥核心,更是连接党与人民的纽带。正是在它的领导下,华中地区的军民拧成一股绳,以土地改革凝聚民心,以支援前线保障胜利,以发展生产稳固后方,为解放战争的推进和新中国的建立筑牢了区域根基。这种从实际出发、扎根群众的工作方法,以及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坚韧力量,让她对“卓越贡献”有了具体而真切的认知——那不是抽象的评价,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奋斗与牺牲共同书写的历史答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 胡雅琪通讯员摄
  感悟当下,记录红色精神
  参观过程中,胡雅琪始终保持着专注的神情,手中的笔记本从未停下记录的动作。她认真地记录着讲解员所说的每一个细节,从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到华中工委的历史贡献,从珍贵文物的背后故事到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她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红色文化的尊重。
  胡雅琪的笔记本上,字迹工整而清晰,她不仅记录了讲解的内容,还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当看到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时,她在笔记本上写道:“革命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担当,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楫前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展厅内认真记笔记 胡雅琪通讯员摄

图为纪念广馆中的雕塑 胡雅琪通讯员摄
  展望未来,践行初心使命
  走出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实践团成员胡雅琪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故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实践团成员胡雅琪将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先辈们的精神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促进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胡雅琪将继续奔跑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路上,以热情饱满的姿态迎接新挑战,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馆前留影 胡雅琪通讯员摄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