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削成骨,皮纸糊成面,桐油浸成魂。一柄石鼓油纸伞的诞生,藏着82道工序的光阴打磨。7月12日下午,湘潭石鼓镇兴旺村的宇昌工艺伞业厂里,周汉宇正低头端详新糊的伞面,指尖抚过纸面的纹路,对我们这支"伞亮乡途"实践团的到访浑然不觉。作为湖南工商大学的暑期实践队伍,我们专程踏入这座省级非遗的核心阵地,想解开油纸伞下藏着的文化密码与致富玄机。
图表1团队成员和非遗传承人周汉宇的合照
见到周汉宇父子时,他们脸上并无讶异。四十载与油纸伞相伴的岁月,让这位手艺人谈起行当便眼里发光。当被问及"非遗传承人"的称谓,周师傅咧嘴一笑:"这评价太高喽,我不过是个代表,咱镇上家家户户都是传承人。"这话听得人心头一震——厂区里手艺人寥寥,年销超千万的产业怎会如此"清净"?细问才知,这里藏着一套独特的传承密码:村民们把原材料领回家,各司其职完成不同工序。纳伞骨的、糊伞面的、刷桐油的,分散在镇子的各个角落。谁若手艺生涩,随时能来厂里学上两天,学成后带着活计归家。待到成品初见雏形,再送回厂里统一通过电商销往各地。如今的石鼓镇,几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堆着竹篾、皮纸与桐油桶,这份手艺就这般顺着街巷胡同,浸润了整个镇子的肌理。
图表2周汉宇现场为我们讲述关于非遗油纸伞技艺
厂房一角,小个子阿姨正低头穿线,丝线在她指间翻飞如蝶,前一根刚穿过伞骨缝隙,后一根已灵巧入位,看得人眼花缭乱。隔壁案前,银发奶奶戴着老花镜检查伞面,指腹轻叩纸面,听着声响辨别优劣。这些在伞骨间流转的指尖技艺,如今已化作实实在在的"指尖经济":电商直播间里撑开的油纸伞,一年能卖出千万业绩;五十多户村民借此重获生计,就连不便远行的老弱病残,也能在家门口寻得岗位。采访时,阿姨们手上的活计不停,笑意却从眼角眉梢漫出来。"你看这线要绕三圈才紧实",她们边示范边絮叨,指尖的茧子映着窗外的光,那是岁月与技艺刻下的勋章。此刻才恍然明白,周师傅说的"人人都是传承人"绝非虚言——当非遗技艺既能安放文化情怀,又能托举起生活底气,这份传承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82道工序里藏着的,不仅是竹纸桐油的千年智慧,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存哲学。当传统手艺遇上互联网的翅膀,石鼓油纸伞正以崭新的姿态,让文化传承在烟火人间里生生不息。
图表3非遗手艺者展示“伞斗穿线”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