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悦黄静张烨杨)7月,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绘美同行”社会实践队兵分三路深入宜昌社区与乡村,开展了一场融合环境美化、非遗传承、教育家精神宣讲与科技启蒙的立体化社会实践。三支分队各展所长,以艺术之笔描绘文明画卷,以科技之光点亮童心梦想,在服务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广阔天地间,书写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篇章。
墙绘美家园,文明润无声
在宜昌市西陵区黄河路社区,斑驳墙垣前,实践队员变身“城市美容师”。烈日之下,调色盘与滚筒共舞,丙烯颜料将陈旧污迹覆盖。队员们紧扣社区文化基因,打造系列主题墙绘:葱郁山林与现代楼宇相融的“生态宜昌”画卷,让灰暗墙体蜕变成传播文明的“开放式美术馆”,引得居民驻足笑叹:“如今回家,就像漫步风景里!”

街头石墩旁,队员们身着红马甲专注创作,以笔为媒,让文明悄然浸润城市角落,用青春色彩点亮社区颜值,绘就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图景。
非遗薪火传·巧手承匠心
在丫口社区与金斗山社区托管班,非遗美育传承组为孩子们开启了触摸乡土记忆的技艺之门。
在“版画绘家乡”课堂,孩子们以竹签为刀,吹塑板为“版”。在队员指导下,稚嫩的刻刀游走于板面,三峡大坝、宜昌长江大桥、天然塔等宜昌的记忆意象渐次浮现。墨辊滚过,宣纸轻拓,一张张黑白分明、线条质朴的“家乡印象”跃然纸上。

竹编课堂上,细韧的竹篾在指尖翻飞起舞。队员们传授着“压一挑一”的编织口诀,孩子们全神贯注,经纬交错间,一艘艘承载着峡江儿女智慧与乡愁的“小竹船”逐渐成型。触摸着亲手编织的小船,孩子们仿佛触摸到宜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老生存智慧。

漆扇制作现场则是一场流动的色彩盛宴。孩子们屏息凝神,将彩漆滴入特制水盆。漆液入水,如云霞舒卷、星河漫流。洁白的扇面轻巧入水、提转,瞬息万变的瑰丽纹路被瞬间定格。孩子们兴奋地高举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漆彩星空”与“水中彩虹”,惊叹于大漆这一自然材料的魔力与祖先“如胶似漆”的非凡智慧。
科技播火种·绿绘长江魂
远安县河口乡,科技启蒙与环保教育分队为山区孩子带来科学与艺术交融体验。队员准备木质太阳能小车与小飞机模型材料包。课堂上,孩子们在实践队员指导下化身“小小工程师”,组装零件、连接电路。太阳能小车跑动、小飞机螺旋桨转动时,孩子们惊叹“太阳真能变成动力”。

科技启蒙不止于组装,队员引导孩子围绕“长江大保护”创意绘画,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母亲河未来图景,如江豚嬉戏、生态廊道、新能源船舶等。科技模型启迪智慧,绿色绘画涵养情怀,在孩子心中种下守护长江、建设美丽中国的种子。
教育家精神,肖像映初心
“画说教育家精神”进课堂活动,为非遗美育注入思想内涵。实践队员发挥美术专业优势,出征前绘制蔡元培、陶行知、张桂梅等中外著名教育家经典肖像并带进丫口和金斗山社区课堂。课堂上,志愿者围绕画像,讲述教育家奉献精神、教育情怀、实践理念和创新勇气。像“陶行知爷爷说‘生活即教育’,张桂梅老师点亮大山女孩梦想”这样的生动讲述,让画像中教育家目光变得温暖且充满力量。孩子们仰脸专注凝视画像,仿佛与伟大灵魂跨时空对话。

“这是一次美育、德育、智育、劳育的深度融合。”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绘美同行”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正以丹青妙笔绘就社区新貌,以非遗薪火点亮文化自信,以科技之光启迪未来梦想,更以教育家精神烛照育人初心。他们在荆楚大地上书写的青春答卷,已然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风景。民族文脉的传承者、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科学星火的播撒者——这支青春队伍,正在实践的熔炉中锻造成长,奋力奔向时代所需、人民所盼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