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乡村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与安全教育滞后问题,7月25日,来自中南大学“‘56度中南’新疆昭苏支教团”的支教团队带着青春的热忱,在昭苏县胡松图喀尔逊乡的“红领巾小课堂”上,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以“身边安全”为主题的生动课程。课堂上,康老师结合孩子们身边的实际案例,从人身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到网络安全,用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编织起一张守护童年的安全网。
(图为康老师正在开展课程 李子祎摄) 人身安全:从打闹中识别危险信号 康老师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将学生日常打闹场景拍摄成PPT课件,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安全隐患。照片中,学生探身楼梯栏杆、台阶“飞跳”、玩闹拉拽等行为被逐一分析。“推搡、急停、高处跳跃看似小事,实则是‘揣着石子走路’。”康老师以“小石子”比喻侥幸心理,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强调“危险藏在‘就玩一次’的念头里”。
交通安全:游戏化教学强化规则意识 通过“红绿灯小剧场”模拟十字路口,学生扮演“小司机”实践交通规则,同伴互动纠错让课堂化身“训练场”。结合本地案例—孩童追逐皮球险遭电动车碰撞,康老师提醒到:“村口拐角、马路巷道都是事故高发区,规则是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图为支教团老师正在组织游戏 李子祎摄)
网络安全:拆解“糖衣陷阱”倡导健康用网 针对学生常遇的网络风险,康老师以“糖果裹石头”比喻诈骗链接和不良网友,警示“陌生链接、索要照片”等陷阱。通过“沙漏图”对比科普内容与暴力游戏,提出“三选三不选”原则:选学习资源、益智游戏、亲子互动,拒暴力画面、陌生群聊、无意义刷屏,并建议家长协同制定“20分钟分段用网”计划。
食品安全:临期零食对比教学把好入口关 课堂现场展示临期零食与新鲜水果,指导学生辨识生产日期、破损包装。“村口辣条若包装不全,再诱人也是‘身体的敌人’。”康老师用直观对比强化学生选择健康食品的意识。
(图为部分PPT内容展示)
对孩子们而言,本堂课将抽象的“安全”转化为身边可感的细节——从过马路的一次停顿、对陌生链接的一次警惕,到玩耍时的一次留心、挑选零食时的一次观察,让安全意识从“听说”变为“会做”,在心中种下自我保护的种子,为他们平安度过暑期、健康成长筑牢第一道防线。对于支教团队而言,这堂课也是“共筑童年安全防线”的重要一步——它用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的方式,架起了知识与实践的桥梁,为后续通过更多形式深化安全教育、联动家庭与社区共同守护孩子安全,打下了温暖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