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淮北师范大学学子跟随“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的脚步赴池州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沉浸式体验、访谈交流等形式,在红色教育基地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在园陵管理员的引导下,实践团队参观了烈士陵园。陵园内的纪念碑巍峨耸立,碑文记录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烈士英名墙上鲜红的文字记录着牺牲的烈士们,团队成员驻足瞻仰,心中涌起无限敬仰之情。随后,他们走进纪念馆,仔细观看陈列的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志愿者观看烈士英名墙
“要我投降,白日做梦!革命不是我的私产,我无权拍卖,要杀就杀,杀了我一个凌霄,千百万个凌霄会踏着我的血迹起来斗争……” 1935年1月16日凌晨,一位青年高呼着“共产党万岁”,昂首迈向刑场,光荣就义。这个人就是池州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皖南党组织的创建人凌霄。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1925年,凌霄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1934年秋,因叛徒出卖,凌霄在泾县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始终坚守革命信仰。1935年1月16日,凌霄在贵池城内慷慨就义,年仅29岁 。凌霄烈士为革命事业奉献出宝贵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铭记与敬仰

志愿者简绍凌霄烈士
实践团队特别采访了两位特殊人物:89岁的守陵人陈爷爷以及00后本地居民小何。两代人从不同视角讲述他们眼中的红色传承。陈爷爷展示了他40年来记录的祭扫人数变化册:"从最初几十人到如今上万人,这说明人们没有忘记历史";大学生小何分享了她对于烈士陵园建立的意义。这种跨越年龄的对话,生动展现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志愿者采访当地居民
除完成7个规定拍摄片段外,团队还自发开展实践活动:擦拭一遍纪念碑、庄严宣誓在纪念碑前叩问初心、学唱一首红歌、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红色精神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具体行动。
夕阳西下时,实践团队在纪念广场举行总结会。志愿者将拍摄的影像素材整理成"七个一"红色资源包,包含:一段全景导览、一组文物故事等等。这些成果将转化为资源,让更多青年从中受益。正如志愿者所说:"今天的擦拭、拍摄、访谈,都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们要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让革命薪火永续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