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触摸石湾千年窑火,探寻非遗新活力

    2025-07-30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大学生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曾紫涵)2025年7月1日,佛山大学物电学院党辉乡梦实践团来到佛山市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展参观调研活动。为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队员们通过沉浸式学习与实地探访,深入了解了石湾陶瓷的辉煌历史、精湛技艺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建成于2004年,是广东省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2024年新晋“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舍由旧厂房及龙窑遗址改造而成,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平方米,共设“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塑”五大展区。

石湾陶瓷博物馆前言

 
  馆藏历代陶瓷精品5000余件(套),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代至当代,完整勾勒出石湾作为“南国陶都”的文明进程。馆外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与展馆本体形成“馆窑一体”的独特文化景观。

队员参观博物馆展品

 
  石湾陶瓷博物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是广东首家陶瓷行业博物馆,系统展示了石湾陶瓷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队员们参观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二十四行”“石湾陶艺”“陶瓷发展”等六大主题展区。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和生动的图文介绍,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石湾陶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今的发展历程。

石湾陶塑历史

 
  沿着展厅悠长的光影走廊,同学们仿佛踏入一条跨越五千年的时间隧道——新石器时代的横穴窑,以简陋却顽强的火膛,第一次把黏土烧结成器;汉代的龙窑依山而建,火焰顺着长坡升腾,把温度推向更高刻度;明代南风古灶则以40米长的拱形窑背、34排火眼,成为岭南最早实现“分区控温”的柴烧龙窑,至今窑火未断。

南风古灶陶塑

 
  当视线从古老柴窑转向现代展厅中央那台通体银白的气窑模型时,“热能控制进化史”五个字在每个人心里骤然具象:从听天由命的堆烧,到精准到±5℃的智能温控,窑火的一次次跃升,恰恰是人类文明步步向前的缩影。

  再往里走,灯光忽然柔暗,大师作品区像一座静默的圣殿。大型陶塑壁画墙展出多组在“南风古灶”烧制的大型陶塑,如长46.2米,高2.6米的巨型陶制手捏贴塑壁画《东平河图录》,反映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分布状况的大型微雕陶塑《石湾二十四行分布图》,大人与真人相仿的表现石湾制陶场景的七组大型人物陶塑等。

陶塑壁画《东平河图录》

 
  石湾陶瓷,早已不只是岭南古灶里的一捧窑火,而是一座镌刻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巍峨坐标。这座博物馆,以时间为经、窑火为纬,将散落民间的陶片、瓦脊、公仔汇聚成星河:它们曾俯身于市井檐角、灶台灯畔,平凡如尘;今日却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成为一部静默却滚烫的文明史诗。正是这缕质朴而倔强的“陶魂”,为“南国陶都”注入了跨越千年的品牌底气,也为新时代石湾陶瓷的振翅高飞点燃了最炽热的引擎。

  走出展厅,队员们仿佛仍被窑火映红的釉色笼罩——那是先民目光里的星火,也是未来照向世界的光华。此次调研,既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从课堂到田野、从技艺到产业、从传统到未来的多重门径。队员们深知,非遗不是供人远观的标本,而是等待被激活的基因。他们将以此次所见所悟为火种,把论文写在陶土上,把创意烧进窑火里,让千年龙窑再吐新焰,让石湾陶香远播万里。青春与陶火同燃,传统与时代并肩——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回应文明召唤的最铿锵回答。

佛山大学党辉乡梦实践团合影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