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新疆非遗文化不仅是新疆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在绿树浓荫、花开半夏的季节里,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石榴籽社会实践队走进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幸福村,寻找藏在乡村深处的文化宝藏——乡村葫芦园。
乡村葫芦园位于“新疆葫芦第一村”,是新疆葫芦种植面积最大的田园综合体之一。这里不仅可以开展亲子体验、采摘活动,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传统文化寓意,还能亲手体验葫芦烙画技艺,感受葫芦工艺品的制作全过程,是非遗文化的传承地、亲子研学的理想之所、乡村旅游的新地标。
一、体验非遗技艺,感受非遗之美
走进葫芦园,仿佛步入了一个“福禄”满堂的艺术殿堂。这里有二十余种葫芦品种,数百件彩绘、烙烫、雕刻作品静静陈列,诉说着一段段匠心独运的故事。石榴籽队行走在乡间小道,体会自然之美;通过动手实践,体验非遗魅力,感受着幸福村里的宝葫芦。由于葫芦皮的特殊质地,使得葫芦烙画的形式可以呈现出独特的质感与立体感,石榴籽队成员们用装有电热丝的笔状工具,以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葫芦作为载体,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体会葫芦烙画“易学难精”的学问。除此之外,石榴籽队成员们换上中华传统服饰,根据中药配方的不同功效,搭配并研磨中药香料,体验中药香囊的制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医文化的无限魅力。
二、“小葫芦”变“大福禄”
呼图壁县葫芦园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呼图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葫芦园负责人陶海斌那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与坚守。陶海斌的父亲陶延山退休后,投身根雕与葫芦雕刻艺术,创作出上千件精美作品,荣获自治区级多项大奖,成为远近闻名的“葫芦爷爷”,也是当地葫芦烙画技艺的重要传承人。
2014年,陶海斌毅然关闭自己经营了15年的装修公司,选择与父亲并肩作战,全身心投入到葫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业中。为了提升技艺,他先后十余次前往山东、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广泛吸收各地葫芦工艺之长,使自己的葫芦园在设计布局和艺术表现上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陶海斌坦言:“我从外地师傅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根雕和葫芦雕刻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父亲年事渐高,传承葫芦制作工艺的责任自然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肩上。对此,我早已做好心理准备,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都将坚持走下去。”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陶海斌也不断尝试创新,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葫芦烙画创作之中,并积极探索如何延伸葫芦产业链,致力于将小葫芦做成大文章、大产业。
如今,这座扎根于新疆呼图壁县的葫芦园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在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中独树一帜。近年来,陶海斌陆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积极运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开展葫芦采摘预约、科普教育、文创产品销售等活动,多渠道传播葫芦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他说:“我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刻进葫芦里,也刻进了游客的记忆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幸福村正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通过节日庆典等文化实践活动,让非遗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实现“非遗走进生活,文化润泽人心”的愿景。
三、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的血脉。讲好非遗故事,不能让传承只停留在书本和影像中,而要走进田野、亲身体验,在手工技艺中感受匠心精神,在乡村生活中聆听民族故事。
石榴籽队也在此呼吁青年朋友们:非遗传承不能止步于记忆,更应融入时代、走进生活。新时代青年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文化创意产品等新形式,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同时,积极通过非遗传承,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非遗走进生活,让文化凝聚力量,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