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如何真正成为金山银山?红色基因怎样赋能乡村旅游?带着对“第二个结合”在乡村生态与文旅领域实践路径的思考,曲阜师范大学“红韵承脉,启新振乡”社会实践团队在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将生态优势与红色文化视为宝贵财富,精心擘画特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振兴蓝图。
实践队员们实地考察乔庄村,欣喜地发现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生态环境。然而,这份“绿色宝藏”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同时,作为王尽美烈士的故乡,其深厚的红色底蕴也未能在旅游层面形成特色吸引。针对资源分散、特色不显的问题,团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结合“第二个结合”关于统筹推进的要求,提出将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队员们向村民阐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保护好、利用好生态本底是发展的基础;而红色文化则是凝聚人心、打造独特IP的灵魂所在。
实践队员们集思广益,为乔庄村量身定制了特色文旅发展方案。他们建议:一是发展生态体验经济。依托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果林资源,引导村民发展生态采摘园、绿色农家乐,让游客亲近自然,品尝农家美味,体验农耕乐趣。二是打造红色主题特色。将红色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产品。例如,改造闲置农宅为“红星民宿”,内部装饰融入王尽美事迹、革命标语等元素;设计“重走尽美路”乡村微旅游线路,串联革命遗址、纪念地;在农家餐饮中开发“红军餐”、“忆苦思甜饭”等特色主题。这样,生态的“绿”与革命的“红”交相辉映,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为了让蓝图更直观、更具说服力,实践队员们精心搜集整理了国内类似资源禀赋地区(如浙江安吉、陕西延安部分乡村)成功发展生态文旅、红色旅游的案例视频,在村民宣讲会上集中播放。生动的画面、可观的收益,极大地触动了在场的村民。播放结束后,队员们立即组织分组讨论,引导村民结合乔庄实际,探讨“我们村能学什么?”、“具体可以怎么做?”、“可能面临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持?”。村民们踊跃发言,从选址、投资、客源到特色活动设计,提出了许多接地气的想法和建议。实践队员们认真记录,将这些宝贵的“民间智慧”融入最终的建议方案中。

通过实践团队的方案设计和互动引导,村民们清晰地看到了依托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和红色历史发展旅游致富的巨大潜力和可行路径。实践队员们以“第二个结合”为思想武器,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为乔庄村描绘出一幅“绿野红踪”交相辉映的振兴画卷,不仅指明了方向,更通过共商共议点燃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行动热情,充分彰显了青年学子在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与文旅融合中的创新活力与实践价值。